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研究”课题组
2023年12月20日08:37 来源:经济日报
没有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些都进一步明晰了新时代新征程我国产业体系发展的现实需求,指明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方向路径。
认识重要意义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也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产业发展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主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举措。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加之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与之相应的,全球产业分工模式、产业链布局、产业创新模式、产业组织范式、产业驱动力、产业核心要素、产业政策等产业发展的各个维度发生深刻变化。要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情。特别是要针对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寻求破解之道,力争形成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长期产业发展框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是进一步夯实现代化建设物质技术基础、全面构筑发展新优势的必然选择。纵观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一切现代化的中心任务都是发展生产力。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是发展生产力的关键所在。从一定意义上说,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直接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体现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技术水平。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进一步筑牢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在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全面构筑继续发展的新优势。这就要求我们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推动技术进步,提升产业竞争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这是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重要支点。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供需两端动态平衡、良性互动是畅通经济循环的必然要求。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看,我国供给结构尚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这就需要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够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高供给质量和供给能力,是密切联系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聚焦解决发展实践中新问题新挑战的重要思路和有力举措。
理解体系特性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具有系统协同性、高效融合性、多维分布性、动态演变性等体系特性。
从内容看具有系统协同性。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和经济体制等方面的目标任务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因此,要将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放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过程中,与其他方面协同推进。同时,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产业体系的高级形态,其本身就是一个构造十分严密的系统,现代化的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之间也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
从结构看具有高效融合性。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包括各类产业本身及其质量效益等,还体现为产业之间的融合联系。简言之,产业体系的高效性,体现为从发挥低端要素优势向培育高端要素新优势提升、从追求规模速度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型、从扩展市场广度向挖掘市场深度转变。产业体系的融合性,体现为产业主体、产业要素、产业部门、产业需求、产业部门内部各价值链环节、国内外相关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分化融合。这些都能直接催生要素资源、供给体系、流通体系、市场体系等方面的新变革,带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活动的新变化,重塑产业边界、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影响产业体系的稳定性、安全性和韧性。
从层面看具有多维分布性。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既可以从结构角度剖析,也可以从要素角度理解,既可以站在发展全局来谋划,也可以立足不同区域的实际去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结构层面上,可以划分为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也可以划分为一二三产业,还可以划分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或者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来理解。在要素层面上,包括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以及基础设施等一系列生产要素和支撑条件。就发展全局而言,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从战略上适应和符合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标要求。就某一个区域而言,则需要明确立足地方特色优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任务、路径、措施。
从发展看具有动态演变性。提升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既要遵循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适应所处的发展阶段、环境条件,战略目标也会因处于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环境条件而不同,并且会随着竞争态势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现代化产业体系应该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既有各国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共同特征,更有符合本国实际、基于本国国情的产业发展特色。
明晰推进路径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各个维度的重点任务落实落地。
在产业增长上,要坚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要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加快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坚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统筹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推进产业智能化发展,聚焦产业升级和链条延伸,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持续拓展信息化、数字化的深度。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条件下不断推动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区域产能布局优化,提升产业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降低“含碳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要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促进产业间互通互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产业体系综合竞争力。
在驱动要素上,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就土地要素看,需正确处理好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土地资源保护的关系,推动城乡融合、产城融合、减量集约、可持续发展,科学配置土地资源要素;就劳动力要素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前瞻布局,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就资本要素看,要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使资本要素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助力;就技术要素看,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瞄准未来大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数据要素看,需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针对重点行业领域构建完整的结构化知识库,营造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及数据要素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的融合和流动。
在产业创新上,要形成完备的产业技术体系和持续创新能力。要坚持把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在固本培元中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形成技术供给和场景需求互动演进的持续创新能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对此,需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同时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要做好战略性技术、关键部门和关键商品的识别、评估,增强自主可控能力;坚持以产业需求为牵引,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超前谋划、超前部署,构筑未来产业发展新优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全球创新网络。
在产业结构上,要实现各产业的有序链接、高效畅通。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做好民生保障,确保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总体正常运转,实现各产业的有序链接、高效畅通,实现供给和需求在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具体表现为产业链上下游循环畅通、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行业生产率提高、产业结构完整,以及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对此,需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协调性,面对各地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热情,既要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将其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又要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不能贪大求洋,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
在产业布局上,要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技术条件进行产业布局。立足国内,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高度重视并着力增强我国在粮食供给、能源供给、科技发展等领域的自给保障能力,形成多域平衡、保障有力、协调发展的产业竞争新优势。放眼世界,要面对全球生产力布局重构和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变革,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运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规则,加强互联互通,拓展务实合作空间,加快构建区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网络,畅通区域经济循环,打造更加开放的产业体系。
在产业组织上,要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激发企业活力、创造力,提高企业根植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和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打造国际高端要素资源“引力场”,切实推动企业竞争优势由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创新优势决定,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提升关键节点的稳定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在产业政策上,要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要善于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着眼于解决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加强调查研究、政策指导和工作协调,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增强政策的组合性、协同性、有效性,打破思维定势和行为惯性,谋划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调动和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此,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产业政策层面就要基于中国特色,在产业发展环境、经营主体建设、政策举措等方面发力,通过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培育面向未来的产业生态,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和活力。
(执笔:刘泉红 盛如旭 郑腾飞)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