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云翱
2023年11月13日08:3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出更多体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文艺精品。”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本期学术版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编 者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造就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出更多体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文艺精品。”一部长江文化史,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浇灌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奋进新征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长江千年文脉,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
长江文化源远流长、璀璨夺目
世界上许多原生文明都诞生于大河流域。中华文明在黄河、长江的孕育滋养下发展至今。长江绵延6300余公里,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长江从西到东穿越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几大地理单元,长江流域河网密集,拥有岷江、沱江、嘉陵江、汉江、湘江、赣江、黄浦江等众多支流,沿着长江还有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等重要湖泊。长江贯通名川大湖,形成一个十分巨大的自然区域。文化如水,水脉亦文脉。这些地理环境共同提供了流域内文化孕育生长的生态条件,浇灌出长江文化的绚丽花朵。
长江文化的宏阔气象,离不开千万年的深厚积淀。从时间维度看,长江文化源远流长。长江流域发现过约200万年前的龙骨坡遗址及“巫山人”化石、安徽繁昌“人字洞”石器,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化石等。从直立人到智人化石,长江流域都有发现,序列清晰。数千年前,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和下游的良渚文化交相辉映。两周之际,形成巴蜀、荆楚和吴越三大文化圈。至秦汉时,南北区域的共同发展推动长江文化在不断交流中取长补短,奠定了其规模和内核。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宋室南迁的历史变迁,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文化资源持续向南方集聚,确立了长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版图中的重要地位。明清两代长江文化臻于繁盛。步入近代,工商文化成为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原始石器文化到现代工商文化一脉相承,长江文化记录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结出灿烂的文明硕果。从空间跨度看,长江流经11个省区市,青藏地区的藏羌文化、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长江中游的楚湘文化、长江下游的吴越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交汇融合、互联互补,最终汇集为兼容并蓄、意蕴深厚的长江文化,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聚集带。可以说,长江文化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
通观中华文明发展史,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流域人杰地灵,陶冶历代文化精英,涌现无数风流人物。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使得各区域之间的交流沟通非常频繁,形成经济社会文化大系统。今天,长江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焕发着勃勃生机。
长江文化具有独特内涵和突出特质
长江流域拥有我国古代最发达的稻作农业经济与商业市镇经济,与这种经济生产方式相伴而生的,是人们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思维方式、衣食住行、岁时节令、风土人情等文化风貌。长江文化是依托长江流域自然地理空间形成和发展的文化体系,是长江流域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的总和与集聚。它既包括历史长江文化和当代长江文化,也包括长江物质文化和长江精神文化。就领域而言,长江文化包括农业文化、都市文化、工业文化、商贸文化、建筑文化、水运文化、教育文化、科技文化、文学艺术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是一个悠久博大、丰厚精深、不断演进、持续发展的精神宝库。在漫长历史发展中,长江文化形成自身的突出特质。
一是根深叶茂、传承有序。人工驯化水稻、早期玉器工艺、大型人工运河、大型水利设施、浪漫主义文学等等,都与长江流域的自然历史条件密不可分。长江文化根脉之深厚、体系之绵长,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是多样竞辉、开放包容。长江流域地理单元复杂,山体多、支流众,在这种多样生态中孕育出来的文化,如藏、羌、巴、蜀、滇、楚、赣、皖、吴、越等区域文化,呈现出多样竞辉的宏大格局。长江通江达海,长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
三是创新超越、与时俱进。史前的上山文化、高庙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等各有风姿;良渚文化展现了玉器文化的精美;商周时期的三星堆文化独特鲜明,神奇壮美;春秋战国时期的荆楚文化缤纷多彩,瑰丽浪漫;唐代“扬一益二”、陆海兼通,宋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从宋代到明清,江南丝绸“衣被天下”、名扬海内外,瓷都景德镇货通四海;近代以来,汲取西学,善于创新,工业、商贸、教育、科学等领时代之先,等等。这些无不展现了长江文化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的特质。
四是精勤内敛、家国天下。长江流域有精于工艺的文化特点,丝绸、织锦、刺绣、陶瓷、玉雕、漆艺、建筑、茶道、园林、雕版印刷等工艺都在长江流域形成体系。长江流域崇文重教,先贤辈出。从屈原的爱国忧国情怀,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近现代一大批仁人志士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彰显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宏伟远大的爱国志向。
五是诗情画意、浪漫自由。长江流域山高水长,峰峦竞秀,鬼斧神工,天造地设,涵养出人们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由此带来文学艺术、思想哲学的蓬勃发展。谢灵运、李白、苏东坡留下千古名篇,徐渭、八大山人、扬州八怪创造艺术高峰,《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文学作品传诵至今。
推动长江文化赓续不绝、传承发展
当今世界,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文化与经济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日益成为一个整体。长江文化既是长江流域历史发展的产物,又成为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2021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2023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一系列切实举措推动长江文化赓续不绝、传承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文培元,以文铸魂,传承长江千年文脉,让长江文化更加熠熠生辉,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和现实创造力。
加强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的大量文物和文化遗产,见证着长江文化的源远流长,昭示着长江文化的创造与魅力,是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根基。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激活长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展示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做大做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加强战略对接和区域统筹,着力健全系统保护、协同保护的体制机制,更多借助科技手段、调动社会力量,不断加大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传承好中华文化基因,守护好中华历史文脉,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聚合文化力量。
推动长江文化育民、惠民、利民。保护不是将文物和文化遗产束之高阁,最好的保护是让文化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浸润人们的精神世界。要加强文艺作品创作生产,聚焦长江题材,讲好长江故事,推出更多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体现长江文化内涵的优质文化产品,用长江文化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固本培元,让人们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长江流域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优化供给、创新机制、提高效能,加强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推动长江文化融入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发挥长江文化的教化功能,成风化俗,推动长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和社会建设,用长江文化引导人、凝聚人、激励人。
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提质增效。文化和旅游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长江流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找准点位,提升效能,发挥旅游在传播弘扬长江文化方面的独特优势。推进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大力培育体现长江文化的优质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引导和支持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区市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产品创新能力。纵深推进“文化+”“旅游+”“数字+”,推动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深度融合产城景、农文旅等资源,丰富相关产业文化和人文经济内涵,提高行业发展能级,培育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作者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13日 10 版)
相关专题 |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