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立足自立自强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闫相斌

2023年10月31日08:27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立足自立自强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新技术不断涌现,科技产业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现变化,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已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各国争相强化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积极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力争在科技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我国和世界发展的历史新方位,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科技创新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部署推进一系列重大科技发展和改革举措,为新时代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事关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加快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是做好相关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需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打造更高质量、更富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为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深刻把握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准确把握科技改革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推动科技创新从注重发展速度和数量转向注重发展质量和优化生态,在建设更高质量、更富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上切实发力。

  一个生机盎然的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创新生态系统以创新环境为基础,以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机制为核心要素,通过资源和要素的有效配置和应用以及科技知识生产、流动、应用等环节的优化,形成系统的生产能力。

  推进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充分挖掘创新主体的潜力,根据科技发展的需要,不断激发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开拓创新的活力;需要加强创新资源的共享与流通,促进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加大对原始创新的资源投入,加强创新人才集聚和培养,为跻身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需要不断完善创新机制,保障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有效协同,在统筹协调上发力,提升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和韧性。此外,创新环境是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决定系统整体效能的发挥,需以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和保障创新活动的开展,促进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可以说,建立健全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生态系统,是推进自主创新、提升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选择,要高度重视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紧迫性。

  强化创新机制建设

  创新生态系统需要统筹有形主体和无形资源,在创新要素的合理配置、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创新主体的协同互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动态均衡,提高原始创新、基础创新效能,实现关键领域的非对称赶超。创新生态系统需适应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需求,更加强调通过系统内生的、原创性基础性的新知识和新技术驱动系统持续高效运行。因此,加强对原始创新活动和创新过程的支撑和保障尤为重要。

  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围绕“为谁创新、谁来创新、创新什么、如何创新”,从制度建设着眼,对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全链条整体部署,对政策、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关键创新资源系统布局,一体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将这一系列重要部署落到实处,强化机制建设是重要一环。

  创新机制是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助推剂。不同机制间互相支撑、彼此协同,共同驱动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为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保障,需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建立健全创新链式传导机制。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对系统内链条各环节进行精准对接,建立广泛的网络强联结,加速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实现创新在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有效传导。一方面,不断完善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转化机制,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成果产出机制和以转化应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实现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有机衔接、顺畅运转;另一方面,确保资金链、人才链对产业链、创新链的耦合匹配和全过程保障,实现良性循环和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是建立健全资源整合更新机制。创新资源是创新活动开展的基础性驱动因素。将人才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等各类创新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和及时更新补充,挖掘资源的潜在价值,能够提高系统的创新能力和动态稳定性,保持竞争优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领域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提升创新生态系统的资源更新自主可控能力成为适应国内国际发展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着眼创新资源的高质量供给,促进创新资源聚集、供需匹配和优势结合,完善重点领域项目、平台、人才、资金一体化的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和资源保障。

  三是建立健全创新协同激励机制。以创新生态系统驱动的创新活动,表现为主体间复杂的竞合共生关系。在创新过程中,异质性主体通过开放合作、信息交换、资源互补等,促进有效协同创新,实现价值共创与共享。面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需求,需不断突破原有的地理和组织边界,构建深度融合的产学研协作新模式,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公平的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制定和完善诚信制度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增强创新主体间的信任,营造安全稳定的融通创新氛围,进而通过发挥创新主体各自优势,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中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创新生态系统创新效率和能力持续提升。

  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出了要求。这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作出的重要部署。

  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新领域新赛道能够充分体现技术持续进步和科技创新进程。对新领域新赛道的持续投入,能够培育新的产业,实现弯道超车,提高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进而提升国际竞争力;新领域新赛道持续涌现,能够催生新的职业和新的人才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新的就业选择,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新领域新赛道可能涉及全新的科学原理、技术方法以及商业模式,促使人们思考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能够引发创新浪潮。这些都能有效激发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动力和活力,进而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进一步建立健全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对此,需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在未来可能实现突破的新领域新赛道上,优化配置各方资源,打通关键堵点,统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等创新主体,形成特点鲜明、协同创新、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力争在关键领域、重点赛道实现突破。

  一方面,要推动多学科交叉和跨界合作。新领域新赛道往往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和资源,因此,政府、企业、学术界和研究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至关重要。另一方面,要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创新思维,容忍失败,鼓励尝试新方法,吸引各领域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大胆探索新领域新赛道。此外,还要根据新领域新赛道的需求特点,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促进市场有效竞争;制定科学精准的政策更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推动新领域新赛道的孕育、研究、开发、转化各个环节,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以此不断激发创新生态系统活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使我国在全球创新体系中占据有利位势。

  促进全球科技创新合作

  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一方面,协同创新、合作创新、开放创新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一带一路”建设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成果就是一个生动例证。10年来,中国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共建了9个跨国技术转移平台,有力地加强了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加速创新要素对接共享。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度改变知识的形态和结构,创新主体开放度不断增强。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作用下,科技创新发展将更加迅速,创新主体将更加主动地开展合作。同时,各个国家创新领域不断突破,各国创新生态系统的联结、合作竞争与协同演化特征日益显著。推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要更好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进一步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特别是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上持续发力,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顺应新趋势,应对新挑战,同世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的科技发展环境,促进互惠共享。

  一是要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这既是我国的大国责任担当,也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要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在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中更多承担主导责任和协调作用。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支持各国优秀科学家来华工作,促进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创新交流。

  二是要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础,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科技创新政策必须适应新的挑战,加快构建面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投资者共同参与创新的多层次开放式创新政策体系,鼓励各主体敢于攻坚克难,不断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新领域新赛道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颠覆性技术创新。

  三是要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既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更高质量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又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打破个别国家技术封锁和“脱钩断链”图谋,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使我国创新生态系统更具开放性、更富有活力。对此,要加快调整和优化国内相关政策,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要加快创新相关制度建设,消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我国创新环境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教授)

(责编:万鹏、代晓灵)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