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坡
2023年10月17日08:30 来源:光明日报
【各抒己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9月12日约请三位高校思政课教师讲授了三堂思政大课,与当代青年群体对话思想困惑、深聊理想梦想、畅谈人生成长,展现了思政课教师抓住青年热议话题,创新开展思政课教学的使命与担当,引发了高校师生的广泛反响。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笔者认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既要善于从教学方式方法上探索新形式,更要正确看待和积极应对当前思政课建设问题,以整体性协同性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一是课程定位的高目标导致思政课本身存在挑战性。思政课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基础课程,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的核心课程。思政课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和突出的重要性,既是传授科学理论知识的公共课,又是传播真理和信仰的思想课,更是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课。思政课作为一门融理论性、学术性、实践性于一体,具有基础性、交叉性、综合性等特点的大学生必修公共课程,既有一般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知识性等特点,又有自身建设的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和价值性等特征,更有涵盖学生学习全周期、融入学生生活全领域、指导学生人生全过程等特性,是一门思想性与理论性相统一、知识性与价值性相一致、历史性与时代性相融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配合、阶段性与长期性相衔接的综合性铸魂育人课程。思政课课程定位的高目标决定了其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系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与挑战,在建设过程中产生一些具体问题是客观必然的,也是不能回避的。
二是教学内容的高要求导致思政课运行具有复杂性。从教学内容上讲,思政课教学既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原理性问题,也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重大理论性问题,又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重要现实性问题,还涉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等重点历史性问题,更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突出热点性问题,客观上构成一个内容繁多、模块交织、知识交叉的复杂内容体系。这就决定了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只有吃透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此基础上及时修订教材、补充内容,紧跟时代变化系统性设计和讲授教学内容,才能有效避免相互之间的内耗和分散,形成整体性的育人内容,发挥内容的集成性作用。教学内容系统完整、与时俱进的高要求,对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带来挑战,容易产生内容上重复交叉、理论上深度不够、时效上相对滞后等问题。
三是课程体系的高格局导致思政课建设需要协同性。作为高校教育系统公共必修课的大门类课程,思政课内部有多门具体的教学课程,构成一个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按照党和国家部署,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着力建设体现党的理论创新的一体化的本硕博思政课课程体系,这种高格局的课程体系对于高校课程布局、课程建设和课程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各门课程在形态上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出课程模块分割、内容有所侧重、重点相对突出的特点,但也存在建设不够及时、对标不够精准、课程设置不符合要求等问题。同时,由于课程设置的年级不同、授课对象的发展阶段不同、课程需求的程度不同等现实性因素的存在,更需要将各门思政课建设放置在一体化运行体系之中,协同各门课程建设过程,才能更好地对标国家要求,避免忽略核心、顾此失彼、盲目建设等问题。
四是教学方法的高标准导致思政课效果呈现差异性。伴随着网络社会崛起和信息共享加快,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的关系,甚至教学话语权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如何走进学生内心、获取学生信任、激发学习兴趣、确保教学质量,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起始点和落脚点,更是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高标准。如果教学方式方法还停留在传统认识上,不根据时代发展和教育对象变化而进行创新,必然会对教学内容本身甚至教学目标实效产生消极性影响。目前广泛使用的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推动把思政课教学内容讲生动、讲形象、讲精彩上发挥着突出作用。但是由于教师教学认识、能力素质、创新意识和实施水平的差异性,在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对思政课教学规律和创新方法、对新媒体运用和教学资源挖掘等研究方面存在差异,需要思政课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思想认识困惑,敢于并善于回答青年。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推动思政课提质增效,要有针对性地瞄准当前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不断明确思政课教学关键性要素的过程中,从切实提升思政课质量这一根本落脚点出发,从理论深化、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内容优化、运行过程、方法变革等方面开展具体性创新,以发展的视角看待思政课教学,从系统的维度审视思政课建设,从整合的需求考察教学要素,从效能的角度推进教学改革,实现整体性优化的育人效果。
(作者:李东坡,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