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走进社会实践大课堂,学生要“多找苦吃”

马明冲

2023年05月23日08:32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走进社会实践大课堂,学生要“多找苦吃”

   通向成功的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也总会迎接各种挑战。青年一代唯有沉下心来、俯下身来“自找苦吃”,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在实践中砥砺心智、锤炼本领,方能苦尽甘来。

   “自找苦吃”的精气神,是新时代大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施展才华的根基与源泉。而如何让大学生深入基层,将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真正落实实践育人,是需要重视的关键问题。在又一季暑期社会实践即将来临之际,发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既存问题,对症施策、精准解决,成为当务之急。

  大学生社会实践切勿“浅尝辄止”

   近年来,高校逐渐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培养计划,鼓励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深入基层认知国情、了解社会。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实践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扩充、完善,但仍有一些普遍存在且亟须解决的问题值得关注。

   首先,一些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浮于表面、形式单调、缺乏创新。社会实践旨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悟理论的真谛,带着所学理论知识投身实践,进而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实现自身价值的目的。但目前,一些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多是“面子工程”,浮于上级发文件、下级部门执行的形式,且多为社会问卷调查、暑期“三下乡”“三支一扶”、参观考察等相似甚至相同的主题,针对性、创新性较为欠缺,不仅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也与学生所学专业脱轨。

   其次,部分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制度不规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一是申请制度待完善,缺乏专业与实践的统筹考量。在申请开展社会实践项目过程中,存在学生所学专业与申请项目不匹配现象,无法实现专业与实践高度融合,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二是评价机制不健全,阻碍实践活动落地见效。学生个人提供的“实习报告”“实习日记”以及实习单位的“实习评语”,成为考核成绩的单一标准,缺乏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核,进而导致评价结果公平公正性受到质疑。三是不科学的激励机制影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高校多以书面形式评选社会实践获奖学生,而一部分投机取巧者以抄袭、拼凑等方式获得奖励,打击了真正想在实践中展现、提升自我的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优秀学生不实践”的现象。

   再次,大学生也存在对社会实践价值认识不充分等问题。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学以致用、锻炼素养、奉献社会、提升自身的过程。而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正确认识,表现出功利性倾向,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逐渐淡化。在一些学生看来,社会实践不过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一个环节,或者说是一种评奖评优的加分工具。他们未能真正理解实践育人的本质内涵,将参与社会实践等同于走马观花、敷衍应付,甚至将社会实践作为课堂学习之外旅游放松的好机会。不仅如此,还有少数学生以“拼凑”的形式撰写实践报告,以“挣学分”“糊弄事”的心态完成任务。从本质上说,这种“纸糊”的社会实践,阻碍了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其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不紧、出现“断层”。

  如何打好社会实践“组合拳”

   发现问题是首要环节,解决问题才是最终旨归。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即将再出发,如何利用好暑期社会实践这块“试验田”?需要精准把脉、对症施策。

   首先,要强化制度保障,推动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社会实践要“精准定位”,切莫“走了样”“变了味”。学校应精心组织、精细施策,做好顶层设计,构建“跟进式”育人体系,打好社会实践“组合拳”。一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机制。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意愿,因地制宜,建立有针对性、专业性的社会实践基地,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教学实习基地、公益服务基地、创业创新基地等不同社会实践平台进行分类引导、分级管理,形成长久且深入的合作机制。二要规范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一方面要设立对内组织和对外联络的专门机构,做到既有学校的统一领导,又有专业教师的具体指导,打造专业的社会实践组织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成绩由实践指导教师、实践单位和学生表现等多模块构成,制定定性与定量、过程与效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建立公开透明、合理明确的考评细则,完善奖惩制度,彻底改变以往“唯实践报告”的考评方式,形成社会实践良性竞争的保障机制。

   其次,要开辟实践新场域,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一是改变社会实践原有的统一化形式,采取分类分级的实践方式,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年级、兴趣方向及能力水平进行科学划分,打造专业特色鲜明、满足社会需要的实践项目,探寻学生专业和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的重点项目。二是充分发挥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社会实践主题、模式等环节的制定中,根据学生自身需要打造社会实践方案,破除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抵触情绪。

   再次,要加强实践教育,实现从“要我实践”到“我要实践”的转变。社会要提升对于学生实践重要性的认识。高校应积极做好与社会各界的协调沟通,提高大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了解和认可度,还要积极与各级党政机关、企业及社会组织建立深度良性的合作关系,主动建设高校与企业的人才输送渠道,针对企业需求进行“点对点”输送,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主动建立与企业的“互选关系”,保证大学生就业稳定性。此外,高校应与党政机关建立互联互通模式,与党政机关联手建立教育实习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优质且丰富的社会实践资源,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才干、长本领。高校管理者要扭转“只重课堂教学、轻视课外实践”的办学理念,避免只发文件通知、不落实督导的形式主义,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制定科学详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同时要精简资金、手续方面的审批流程,切实提高社会实践的效率和效果。大学生要实现从“要我实践”到“我要实践”的态度转变。高校应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习、就业推荐、典型培养、教学培养计划制定等有机结合,开展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和统筹规划,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岗前教育,通过培训使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实践的流程和目标,真正体悟社会实践对于个人成长成才的积极价值,切实理解“自找苦吃”的深刻内涵与丰富意蕴。

   (作者:马明冲,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万鹏、代晓灵)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