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学者专栏
分享

视频|毛泽东诗词:当代诗词改革创新的典范和指南(上集)

2023年05月19日08:53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主讲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一级巡视员,教授,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 汪建新

内容提要:

毛泽东认为古典诗词和新体诗歌各有弊端,明确要在民歌和古典的基础上发展中国诗歌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也是流传时间最久远的文体。但近代以后,古典诗词逐渐走向僵化,充斥陈词滥调,盛行无病呻吟。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新诗革命应运而生。但新诗发展又矫枉过正,彻底否认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似乎新诗与旧诗水火不容。毛泽东主张在古典诗词和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既继承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又吸收民歌的丰富养料,还要顺应时代的要求。这样的中国诗歌具有民族特性、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能够体现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的诗学主张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毛泽东诗词也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树立了成功典范。

毛泽东诗词继承“诗言志”优良传统,抒发了共产党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图大志

1945年9月,重庆谈判期间,诗人徐迟向毛泽东请教怎样作诗,并请他题词。毛泽东欣然写下三个大字:“诗言志。”1957年《诗刊》创刊时,编辑部请毛泽东题词,他题的还是“诗言志”。“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是中国诗论的开山之祖。诗词作品要抒发诗人的胸襟怀抱,表达诗人的情感、意志、理想、抱负,给人以感染和激励。毛泽东不仅一贯主张诗言志,而且身体力行。在湖南一师期间,毛泽东常对人说,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1915年5月7日,袁世凯悍然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愤然题诗言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1921年初,毛泽东把新民学会的宗旨“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变成“改造中国与世界”。从此,改造中国与世界不仅成为毛泽东毕生的追求,也成为毛泽东诗词的核心主题。

毛泽东诗词弘扬了中华民族崇高品格和价值追求,已经转化为蕴含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

毛泽东有一句名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同样,一个国家要有精神,它是国本;一个民族要有精神,它是脊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进步的核心和灵魂。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精神谱系。民族精神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毛泽东诗词之中,这是毛泽东诗词能够感染人、激励人、塑造人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素有团结奋斗精神,面对日寇侵华,“四万万众,坚决抵抗”。“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中华民族历来奉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表达了共产党人胸怀天下、实现世界大同的远大理想,使革命精神浸透了深厚的民族底蕴,又使民族精神充满了博大的世界情怀。

毛泽东诗词继承中国审美文化传统,以美铸诗,发扬了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和审美风尚

1958年,毛泽东对梅白说:“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像我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像你这样的中年人也喜欢。……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怨而不伤,温柔敦厚嘛……”美轮美奂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毛泽东诗词中鲜见“美”字,但它承载着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蕴含着巨大的审美价值,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追求,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

 

(责编:代晓灵、万鹏)
相关专题
· 汪建新专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