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学者专栏
分享

毛泽东诗词中的伟大建党精神

汪建新

2023年03月16日08:32    来源:旗帜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明确写入主题,并强调“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毛泽东不仅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探索中培育伟大建党精神,在缔造新中国和建设新中国的光辉实践中赓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还创作了很多气势磅礴的诗词来深情礼赞伟大建党精神。毛泽东诗词是自身奋斗人生和心路历程的壮丽画卷,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宏伟史诗,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诗意表达。

勇于探索,不懈追求,蕴涵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思想底蕴

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在韶山读私塾时,毛泽东读了一本关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开头一句是:“呜呼,中国其将亡矣!”从那时起,毛泽东就对国家前途感到担忧,逐渐意识到努力救国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1910年秋,“孩儿立志出乡关”,毛泽东毅然走上救亡图存的道路。1915年5月7日,袁世凯悍然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愤然题诗言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可见,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内心已充满“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浩然之气。

1925年,毛泽东“独立寒秋”,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美秋景,怅然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气壮山河的诘问。

1927年大革命失败,毛泽东“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深刻认识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秋收起义失利后,他毅然引兵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先后写下《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念奴娇·井冈山》。从三首词中能读出毛泽东戎马倥偬、身经百战,也能感受到战事越紧急,越能激发他的勃勃诗兴。毛泽东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诗化为“山+红旗”的独特意象,坚定不移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

高瞻远瞩,敢做善为,蕴涵着“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实践底色

长沙求学期间,毛泽东常对人说:“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1918年4月,毛泽东同蔡和森等人创办“新民学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但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毛泽东认为学会宗旨应做彻底改造。1921年初,毛泽东将其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这也成为毛泽东的毕生追求。

回顾毛泽东的诗词,“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历史进程大致分为四步。问天:“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对天地、自然和人世发问,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大胆质疑。比天:“欲与天公试比高”,表明共产党人为民请命,誓与反动统治分庭抗礼的决心。翻天:“天翻地覆慨而慷”,正如毛泽东所言:“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换天:“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新中国成立后,“改造中国与世界”主线变为要迅速涤荡反动政府留下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遗留下来的创伤。毛泽东积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把中国建设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诗词也告别了炮火硝烟,转向描绘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讴歌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高度赞扬“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的大好局面,充分肯定“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建设成果,热切展望“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美好前景,重视培养“不爱红装爱武装”的一代新人。中国大地“旧貌变新颜”,焕发出勃勃生机。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蕴涵着“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崇高品质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青年毛泽东立下人生誓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充满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今日向何方”“而今迈步从头越”“今日长缨在手”,毛泽东强调“莫叹韶华容易逝”,特别注重对“今”的把握。

毛泽东曾指出:“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他把这种献身精神诗化成“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誓言。面对敌强我弱,“敌军围困万千重”“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毛泽东回以“我自岿然不动”“雄关漫道真如铁”“横扫千军如卷席”。面对“路隘林深苔滑”“赣江风雪迷漫处”“西风烈”的恶劣环境,革命武装坚持“雪里行军情更迫”“直下龙岩上杭”“大军纵横驰奔”。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回首峥嵘岁月,不禁由衷慨叹:“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

一心为民,一切为民,蕴涵着“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价值追求

1920年冬,27岁的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四处奔波的毛泽东也有“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的离愁别绪,但“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毛泽东深知使命在肩,迅速投入革命斗争事业中去。1921年2月,毛泽东回韶山过春节,作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舍弃父母创下的家业,带领全家投身革命。1941年,毛泽东的塾师、堂兄毛宇居主持编撰《韶山毛氏四修族谱》时,在“毛泽东”条目下,浓情写下“闳中肆外,国尔忘家”八个大字。

毛泽东始终放手发动群众,紧紧依靠人民,“十万工农下吉安”“百万工农齐踊跃”“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为解救万民于水火,“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毛泽东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面对“强邻灭德”“人执笞绳,我为奴辱”的民族危难,毛泽东率领英勇红军“万里崎岖,为国效命”“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成为抗日救亡的中流砥柱。

遵义会议前,毛泽东受到“左”倾错误路线的一再打击,但他高扬“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豪迈激情,舒展“寥廓江天万里霜”的豁达胸襟,讴歌“今朝更好看”“风景这边独好”的锦绣河山。特别是他一扫“自古逢秋悲寂寥”的低迷哀婉,盛赞“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壮美秋景,生动展示了愈挫愈勇、相忍为党的崇高风范。“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纪律好,如坚壁。军事好,如霹雳。政治好,称第一。思想好,能分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始终艰苦奋斗,永葆本色。长征途中,毛泽东在《十六字令三首》写道:“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顶天立地,为国利民。山,俨然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品格化身。

(来源:《旗帜》2023年第2期;作者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编:代晓灵、刘圆圆)
相关专题
· 汪建新专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