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寒松 张 帅
2023年01月13日08:32 来源:解放军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精神是催人奋进的力量,信心是实现梦想的先声。新时代10年的不懈奋斗,让我们的理想更加远大、信念更加坚定、精神更加饱满。如今,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挺起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以更加饱满的精神不懈奋斗,努力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挺起脊梁就要在坚定信仰中淬炼精神。漫漫征途上,信仰是照亮我们前行的灯塔;复杂考验面前,信仰是我们保持定力的压舱石。信仰所造就的精神力量,坚不可摧、牢不可破,共产党人正因为有坚定的信仰,才能在困难面前“风雨不动安如山”、在挑战面前“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到邓稼先“如果有来世,我还是选择中国”,再到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群体“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挑起民族复兴重担,将生命化作支撑祖国屹立不倒的脊梁。新时代共产党人要坚定信仰,必须筑牢理论根基,汲取精神养分,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刻感悟蕴含其中的理论精髓,并将其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切实将理论之真转化为信仰之真;必须主动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自觉接受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磨砺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用一次次迎击艰险、战胜困难的行动诠释忠诚、体现担当,让信仰之火越烧越旺,让信仰之光灼灼其华。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挺起脊梁就要在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提振精神。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无精神不兴。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政党、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中国共产党人从来都具有崇高且顽强的革命精神,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嘉兴红船到巍巍巨轮,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熔铸锻造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丰富与拓展,先后培育和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历经生死考验、付出巨大代价所形成的,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铸就的。它犹如一条绵延不绝的精神纽带,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串接起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我们要充分学习吸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所呈现的奉献、斗争、实干、为民、创新等众多精神特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永远把伟大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挺起脊梁就要在实践磨炼中锻造精神。实践是锻造精神力量的“大熔炉”,同时也是检验精神品性的“试金石”。回望百年征程,无论面对多么严峻的挑战、多么复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人总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难而上、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攻坚克难,在实践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精神之伟大,不一定非要惊天动地,也在于将小我融入大我,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出不平凡的精神。为实现“全国人民穿好衣”的梦想而奋斗一生的黄宝妹、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40多年筑成绿色长城的石光银、坚守50多年奋战在高温火花中的艾爱国、30余年如一日在雪线邮路上运递邮件的其美多吉、将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的黄文秀……无数优秀共产党员坚守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用热情、热爱甚至热血踏踏实实为党和人民办好一件件事,诠释着一心向党、一心为民、一心为公的崇高精神。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以昂扬的精神状态面对日常工作中的大事小事、难事易事、琐事要事,既要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韧劲,还要有冲锋在前、敢为人先的冲劲,也要有踏实负责、兢兢业业的干劲,在实干和奋斗中锻造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挺起脊梁就要在文化自信中涵养精神。中华文明经久不息、绵延长存,是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所在。五千多年的文化基因,不曾断绝的文脉传承,让中华民族更加彰显“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神韵。从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志气,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再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勇气,这些铿锵话语跨越历史的长河仍在我们耳畔回响,透过历史的阻隔再现精神的力量。精神滋养有时润物无声,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界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敦煌壁画历经千年依旧光彩夺目,展现着古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大运河在悠悠岁月中滋养两岸,传唱着千年历史的壮歌……这些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让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更加清晰,让历史轴线得以延长,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新时代共产党人要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在日用而不觉的文化浸润中涵养精神气质。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扫码参加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答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