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立
2022年11月03日08:29 来源:经济日报
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方法论,也是我们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形成一系列新布局和新方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这个过程中,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经济社会体系是一个普遍联系、多维多元的复杂系统。系统性不仅是经济活动的特性,也是经济工作方法论。坚持系统观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各方面实践经验在思想方法上作出的新概括,是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的新提升,既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内在要求,又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
系统观念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重要内涵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系统观念的理论源头和逻辑起点。系统观念内蕴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本质上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正在从事着前无古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坚持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判断形势、指导各项工作,是不断夺取新胜利的重要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这启示我们,只有运用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才能发现和分析整体与部分、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才能从整体上综合地、精准地考察事物,用以谋划指导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14亿多中国人民共同的历史行动。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这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必须在不同发展阶段提出新的切实可行而且鼓舞人心的发展目标,以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为实现新的发展目标而奋斗。现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新征程上,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将系统观念贯穿改革发展各领域,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推进各领域改革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时代发展的新特点、新任务,从新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了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倡议,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可以说,总结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其中一条重要方法论就是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各领域改革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些重要论述概括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方法、要求,指明了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各领域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因此,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谋划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
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统筹协调,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看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制度的总和,是一整套紧密联系、内在协调、相互支撑的制度体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使各方面体制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从各方面各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其他各项改革的保证。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新征程上,要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坚持系统观念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需要。加快社会体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一体推进。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系统观念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在这一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要建立健全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要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系统调节机制
国民经济体系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系统。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要求对反映经济运行状态的各种信息进行系统全面采集、分析、监控,并建立即时信息反馈机制。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运用财政、金融、价格等政策工具,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以保持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态势。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就当下而言,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均衡、持续、适度的拉动力,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经济总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升是紧密结合、不可分离的。总量的增长要靠需求来拉动,质量的提升需要结构的调整优化来拉动。要通过增量调节,实现质量提升;通过质量提升,促进经济增长。强调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就要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进一步明晰的规划,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年度调控措施与长期结构调整目标保持一致。同时,对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外部冲击要有应对预案。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就要找准制约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症结所在,抓住释放国内需求潜力和优化结构的着力点,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精准发力。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就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推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要根据对调控成效的动态评估,及时调整政策工具、政策组合和调控力度,进行适时适度调控,确保实现预期目标。宏观调控不是要代替和削弱市场的作用,而是要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宏观政策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实现预期目标。把政府的宏观调控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继续把改善民生作为宏观调控的出发点。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近年来,我们把扩大居民消费作为重点,推动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既提高了人民消费水平,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又提升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取得明显成效。应当看到,扩大消费仍有较大空间。我国目前正处于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升级的阶段,人们对医疗、健康、教育、休闲、旅游、信息、文化、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的消费需求旺盛。农村居民的购买力亟待提高,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落后于城市,农村消费市场潜在需求巨大,需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潜在需求转变为有效需求。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加快农业现代化、乡村建设步伐,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特色小镇建设,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释放出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这将对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发挥重要作用。
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大,可干的事情很多。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鼓励投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形成泛在、安全、高效的移动网络,为发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提供条件;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要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扎实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改进宏观调控,有效克服了经济大起大落,实现了平稳持续发展。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踏上新征程,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既要根据各项经济工作任务的轻重缓急统筹部署,还要确保各项经济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宏观调控的政策合力。第一,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第二,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以公正监管保障公平竞争。第三,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此外,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总之,只有坚持系统观念,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方能更好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