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坚持用历史思维看待“三农”

魏燕妮

2022年10月31日13:49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业兴旺、农民安定,则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农业凋敝、农民不稳,则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我们学习“三农”事业发展,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和力量,不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三农”事业中的历史思维

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中说:“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就是那些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农民问题的朴素认知和深切关注。毛泽东同志说过:“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解决了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这是对中国历史最深刻的洞察,也对中国命运最精准的把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历史的主体。在过去的100年里,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把握了中国社会最基本的规律,抓住了“三农”这个最根本的因素,才能始终站在历史的正确道路上。

用历史思维看待“三农”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从一个胜利迈向另一个胜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正是对历史最深情的回望、最透彻的洞鉴。

要在思想上坚持历史思维。坚持历史思维,必须正确认识历史发展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观。“农为党本”、“本党为农”。中国共产党“重农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既重视“农力”,更保障“农利”;既从方法论上总结出“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更从价值观上指明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实践发展,最终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三农”思想体系,从而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三农”的思想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观。善于从历史源头看问题,运用大历史观解决问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不断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要在行动上践行历史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是联系、变化、发展的,而不是孤立、片面、静止的。中国革命的成功从解决土地问题开始,因此,调整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就成为百年党史的逻辑线,也成为社会发展的生命线。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一路向前,立足中国国情,不断改革创新,始终把解决土地问题与各个时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打土豪,分田地;精兵简政,军垦屯田;大包干,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等等。我们要保持历史耐心,树立历史眼光,把握深化农村改革的历史逻辑,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要在立场上站稳历史思维。站稳历史思维,必须坚持马克思唯物史观,充分认识农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中国农民身上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他们为发展探路、为改革破题、为建设助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华大地上写下了人类近现代史上彪炳史册的光辉,这智慧蕴藏着伟大的农民意志、农民创造、农民精神。如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今昔对比,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变量,所以调动农民积极性、保障农民权益是关键。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权益,努力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强国之路。

(作者系北京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乡村振兴中基层经济民主制度供给创新研究”(19KDC016)、2022年北京农学院思政课教学研究课题“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研究”(buaszkkt202201)研究成果)

(责编:刘圆圆、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