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做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的社科工作者

孙延利

2022年08月05日08:19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做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的社科工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集中回答了“做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这一重大问题,是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根本要求和殷殷期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不负期望和重托,深入理解把握其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深刻践行、执着奋进。

坚持正确方向,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方向明”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首要要求。在治学教学的实践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自觉把个人的学术研究追求与党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在涉及政治原则、政治立场的问题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可须臾偏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深沉情怀,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解疑释惑、阐明道理,真正把学问做到人民群众的心坎里,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同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扎根中国大地,扎根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才能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有更加真切和直接的认识,从而在研究回答时代课题和实践问题、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中有所建树、作出贡献。

坚持理论自觉,做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主义真”就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思想信仰、理论指导的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和自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潜心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认真钻研经典原著,真正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的原意和精髓,掌握真谛、内化于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教学的行动指南,贯穿到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评价等各个环节。面对多元多变的种种思潮,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解决问题,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服务决策发展的能力。从新时代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坚持勤业精业,涵养广博深厚的学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需要有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学问高”就是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为志向,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持之以恒钻研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发展需求的真问题,投身于宏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下苦功、练真功,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为此,应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养成勤学苦学的好习惯,积极地向书本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研究中学习,掌握更多的学科前沿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学力水平和能力。不仅要有“读万卷书”的刻苦精神,而且要有“行万里路”的坚韧探索,不仅要有甘坐冷板凳的执着,也要有走进田间地头的实践积累,在静下心坐下来认真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在广泛细致的社会调查、田野调查中发现新问题、新资料,用第一手素材说明问题、辨析问题,进而得出新结论、确立新观点。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树立推进理论创新的高度自觉,不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勇于在融通中外各种思想资源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养成严谨治学、扎实调研、互学互鉴的行为习惯,通过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多出创新之作、坚实之作、厚重之作。

坚持明德修身,做到为人为学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之所以要做到“德行正”,是因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以明德为旨归,修养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先做人后为学,先立德后立言,为人与为学相得益彰。自觉认同、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坚持严谨而不保守,活跃而不轻浮、锐意创新而不哗众取宠,追求真理而不追求名利。不断在学养、涵养、修养方面下功夫,在道德修养、思想境界上追求卓越,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成为新风尚的示范者。远离学术领域存在的不正之风,不哗众取宠、不搞学术浮夸,反对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抵制学术不端、学术腐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

(作者:孙延利,系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农业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编:万鹏、刘圆圆)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