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新 黄 毓 黄佳梦
2022年06月08日08:1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来说,文化土壤能够提供思想智慧、供给精神养分,具有涵养社会的重要功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形成了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新时代,我们要扎根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同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不同的文化。文化土壤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其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蕴含着文化基因。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必须扎根自身丰沃的文化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深深滋养着中国人。比如,“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君子喻于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为频繁。我们要守住自己的文化根脉,就必须扎根自己的文化土壤,坚持“不忘本来”,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筑牢文化自信之基,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坚持文明交流互鉴。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也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向来是我们对待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基本态度。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不断培厚自己的文化土壤。因此,扎根自己的文化土壤并不是要排斥文明交流互鉴。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文化,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只有坚持交流互鉴,一种文化才能充满生命力,自己的文化土壤才能更为丰沃。我们要从培厚自己文化土壤的角度去欣赏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创造的多彩缤纷的文化,既尊重他人“各美其美”,也懂得“美人之美”,最终相互学习借鉴达到“美美与共”。要与世界其他文化开展交流,推动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鉴,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让我们的文化土壤真正实现“有容乃大”。
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沃的文化土壤、独特的文化基因,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坚实根基。扎根文化土壤,需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不能厚古薄今、固步自封,还要大力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不日新者必日退”,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按照时代的新进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价值,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增强全民族的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努力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人民日报 》( 2022年06月08日 09 版)
相关专题 |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