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
2022年01月07日08:24 来源:光明日报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中强调:“我们要常怀远虑、居安思危,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致广大而尽精微’。”“致广大而尽精微”出自《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君子恭奉德性、学思致知,于广大处和精微处体会道之显现,以中庸的方式表达道之高明。“致广大而尽精微”体现了儒家既尊奉道体之大,又穷尽道体之细,既从广大处着眼,又从精微处入手,从而于平实中达到高明的中庸智慧。
朱熹把《中庸》看作孔门的传授心法,称其“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此散为万事又复合为一的“理”便是“中庸”。“中”有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意,“庸”兼有“常”和“用”之意。中庸是以中道为常道的立场和方法。朱熹言中庸之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中庸可充塞于宇宙,又可显现于隐微,实具“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特质。但中庸之理极难把握,孔子曾感慨“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之难,在于它要求把握事物恰当合宜的真实状态,还要求按此真实原则恰如其分地应事接物。
把握世间的中道之理,最为宏观的是理解宇宙万物和人自身的真实状态。《周易·系辞上》有言:“生生之谓易。”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都处于生生不息的大化流行中,这是宇宙间最基本的事实。万物化生蕴含特定规律,人也秉承这一规律,所以《诗经·烝民》讲“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进一步探究,“生生之易”不仅是事物的真实状态,它还指向价值判断。《周易·系辞下》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个表述把事实与价值统一起来,符合事物本性的实然也是事物是其所是的应然。人作为万物之一,既是天地大德的结果,又在体验和体现天地之德。这就是《中庸》讲的君子以真诚之心体会自身本性,进而将本性之真推扩开来,遵循规律助推他人和万物各成其所是。君子因此参赞万物化育,与天地鼎足。
秉承天地德性并要证成天地德性,这要求人不断自我提升,涵养道德人格。中华文化主流强调道德内在于人,有着鲜明的“尊德性”的传统。这一传统极其高明,高明不仅表现在真理与价值相统一而具有理论的彻底性,更表现在对人的肯定和提升,表现在对社会发展的合理引领和为人类未来提供的坚定信心。《中庸》把人提升至可与天地并列的地位,这是对人最大的肯定。而且相比物质积累、科技进步,人的自我提升对于人类未来发展更为关键。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当今人类科技飞速发展,但伦理水平却毫无提升,二者之间的鸿沟“不仅是可耻的,甚至也是致命的”。其可耻和致命的地方在于,人类文明的成果变成人的异己力量,使人深处资本逻辑和工具理性的统治下,使人类处于贫富分化、能源危机、恐怖主义的威胁中。这说明缺乏合理价值引导的社会没有未来可言。与此不同,道德教化则可使民众保有对天地苍生的仁爱,对宇宙万物的责任。只有在“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价值立场中,人类才不会自戕。探究中华民族5000多年生生不息的根由,“尊德性”乃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这也是我们可以走向未来的合理价值取向。对宇宙万物中道合宜的把握,正是我们可以保持战略定力、坚定理想信念的根基所在。
从较为中观的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今日社会的“恰当合宜”可有多层次体现:全体人民自强不息创造美好生活,共产党人带领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些都是以民族或人类整体利益为着眼点,不仅是“国之大者”,而且也是“德之大者”。《道德经·六十三章》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高远的立意需要辅之以切实的方法,应事接物既需要从广大处着眼,更要求从精微处入手。“致广大”必要有“尽精微”协同,方能彰显中庸的高明之处。
中庸作为在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应对事物的方法,内含“分寸”和“尺度”之义,要求因时因地随机应物,这就是“时中”。把握事物本质需要明察秋毫地分析研判,根据本质和原则确定合理的应对之策更需要精微得当的辩证权衡。尺度的精当衡量、分寸的细微把握,非尽精微不可得。中庸的“时中”内涵要求无论处理大事小情,都必须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既要有对原则的坚定执守,还要根据不同情况创新应变。在此过程中,要避免固守形式的教条主义,避免主观任意的经验主义,唯此才能通权达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特质提示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要小大兼顾、统筹安排。必须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牢记“国之大者”,保持战略定力。同时,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局势变化灵活应物,常怀远虑、居安思危,增强研判预判能力,谨慎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论语》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们的事业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甚至关乎整个人类的共同命运,必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扬钉钉子精神,不懈奋斗,一起创造美好未来!
(作者:王海英,系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