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评论员 蒲实
2022年01月07日08:19 来源:学习时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表明了党中央对加快转变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最大限度保障初级产品供应能力的决心和信心,为稳住农业基本盘,夯实“三农”压舱石,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指引。
为什么要不折不扣保农田?保农田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民族永续发展。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农业生产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也是几千年来中华精神品格孕育塑造取之不尽的源泉。农田是国家最为宝贵的资源和农业生产的根本依托,贯穿了中国文明历史的始终。历史潮流浩浩汤汤,农田将继续担负着保障粮食安全重任,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为推动民族永续发展提供长远保障。面对世纪疫情、极端天气等因素对全球粮食生产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我们必须下更大力气守住农田底线,以国内粮食稳产保供的稳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这样我们才具有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定力和底气。
我国农田变良田的现状如何?喜忧参半,成绩显著,但同时形势严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各级地方政府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务实创新推动农田成为良田。“十三五”时期,我们守住了国家确定的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完成了国家规划所确定的2020年18.65亿亩耕地保有量的任务,农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全力推进,保障服务效能切实提高,保护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但从现实情况看,推动农田成为良田依然面临不少挑战。从数量来看,我国人多地少,人均1.4亩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一年三熟的耕地仅占15%,近半耕地仅一年一熟。特别是国土“三调”数据显示,2019年末全国耕地19.18亿亩,已逼近18亿亩耕地红线,与“二调”相比,10年间耕地减少1.13亿亩,年均减少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从质量来看,耕地高产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1.24%,中低等级占2/3以上,障碍退化耕地面积占比高达40%,盐碱耕地已达1.14亿亩,超过14%的耕地严重酸化。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农田保护,科学确定目标,强化责任考核,推动农田存量不减、良田增量提质。
如何确保农田成为良田?就是要多措并举出实招。进一步严守基本农田保护红线,通过落实占补平衡、优化项目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和强化土地执法等措施,全面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将耕地保护的措施和目标管理责任落到实处。进一步优化调整农村用地布局,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既要管住“非农化”,也要管住“非粮化”。进一步合理布局农田分布,实行面积和产量的双指标考核,强化各地初级产品面积和产量责任,落实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切实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进一步健全农田信息化管理平台,高质量完成农田上图入库工作,加快建立农田管理大数据平台,全面掌握农田建设数量、质量、分布、使用等情况,加快推进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在农田建设中的应用,逐步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农田建设和管理监测系统。进一步提升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强化以人均粮食产量为核心指标的导向机制,切实推动农田建设任务向农业大县集中布局。深入推进土壤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完善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案,加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分类提升农田安全生产能力,保障产出高质量农产品。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