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评论员

2021年11月22日14:43    来源:学习强国

历史播撒的种子,往往经过岁月的积累和时间的沉淀才会结出硕果。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中华民族追求永续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古人在四季交错、日月轮替中思考天地运行的规律,体悟其中蕴含的智慧。天人合一的思想、万物并育的理念、仁民爱物的哲理……无不体现了先贤圣人对自然的崇敬之心、热爱之情。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思想引领。实践发展多么波澜壮阔,思想创造就多么博大精深。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如同巍峨的灯塔指引美丽中国、幸福中国前行航向——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到“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到“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这些深邃的思想绘就出山水相依、琴瑟相和的动人图景,擘画出生态文明之路的恢宏篇章。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所到之处无不考察生态,三江源头、黄河岸边、洱海湖畔、漓江之上、祁连山麓、秦岭深处……无论是江河湖海还是崇山峻岭,都印下了他的串串足迹、注入了他的浓浓情怀。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了家园的美丽和谐,为了后代的健康幸福,我们敢于对破坏生态说不,我们勇于向环境问题亮剑,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从一路“象”北到“全民追象”,从一棵孤松到层林尽染,从一层阴霾到繁星闪烁,从一片黄沙到万物共生,一幅幅盎然绿意、空明澄碧、花香四溢、鱼翔浅底的醉人画卷在神州大地铺展开来。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才能记得住悠悠乡愁。无论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秀美玲珑,还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情愫;无论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情画意,还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心驰神往,无不寄情于天地之中,徜徉于山水之间。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当今世界,既沐浴着和平发展的阳光,又布满了环境破坏的阴霾。雨果曾说过,“自然不仅是慈爱的母亲,还是个冷血的屠夫”。消失的岛屿、无情的洪水、恐怖的飓风、肆虐的疫情……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任性贪婪地掠夺自然,必然遭到自然的反噬。全球生态恶化带来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世界发展处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以什么样的姿态应对全球性的挑战?这些时代之问关乎各国利益,更关乎人类的前途命运。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共同建设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同舟共济,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为天下计、为世界谋,跨越国家、民族、文化的界限,在不同国际场合一次次对时代之问作出历史性回答,发出携手合作、永续发展的绿色倡议,贡献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智慧,这是构建地球家园的美好愿景,也是中国送给世界的独特礼物,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中国始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认真落实“爱知目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家公园体系、确定“双碳”目标……曾几何时,塞罕坝还是飞鸟不栖的茫茫荒原,毛乌素还是黄沙无边的魔鬼之地;放眼今朝,荒原变成林海、沙漠幻化绿洲,这是从太空都能看得到的绿色奇迹。中国的庄严承诺和坚决行动已经赢得越来越多的世界赞誉,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必将激起越来越广泛的理念共鸣。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只有用情尊重自然、用心保护自然,还山川以葱茏、还河流以碧色、还天空以蔚蓝、还生物以多样,才能得到自然的青睐和馈赠,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原文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责编:刘圆圆、代晓灵)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