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理论观察】

信息技术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关于学习《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思考

2021年10月17日08:41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新命题。笔者认为,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技术赋能驱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我们要在把握时代大势、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基础上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课堂革命推动质量革命。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育人效果,就必须按照时代的新特点、学生的新需求进行改革创新,不仅要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融,更需要将新技术前景和技术趋势纳入学科训练中,推动新媒体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快速融合,实现课上课下有效贯通,课内课外有效结合,网上网下有效全面覆盖,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理念转变

教学理念的更新,是新媒体新技术助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初心和使命是价值观教育,是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实现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进行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建设,才能打造具有亲和力、具有获得感,具有打动人心、深入人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与时代同步伐、网络共发展中自在生成的时代新人个性发展更充分,因而也就更排斥传统“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正所谓“好的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基于此,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紧随时代步伐、转变教学理念,在教与学深度融合中实现在线教学的育人功能,唯有如此才能在时代变革的夹缝中寻求生机,获得发展。

所谓转变教学理念,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师生角色的重组、重塑和再造。具体体现在教师角色上,从知识占有者、知识传授者、课程执行者、知识固守者到学习活动组织者、学习引导者、课程开发者、终身学习者;在学生角色上,从知识掌握者到能力提高者、素养提升者、人格养成者。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的同频共振为前提。强调学生主体性作用,并不是否定教师主导性作用,强调教师主导性也并非否定学生主体性。因而这种理念下的“主导性”旨在强调的教师的引导作用,其重心在于做好画龙点睛的工作,加强引导和总结提炼;“主体性”则强调的是学生自学,“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其重心在于成为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理论实践的检验者。“主导性”要以“主体性”为中心,为“主体性”服务,“主体性”要以“主导性”为榜样,遵循“主导性”指导,二者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

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结构重组

基于新媒体技术的课堂结构重组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战略举措,不是对传统教学否定和代替,而是对课堂教学突破。基于新媒体技术的课堂结构重组作为一流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不是无视课程建设标准的天马行空,而是指向培养目标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技术条件支撑度、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的课程变革。基于新媒体技术的课堂结构重组作为一流课堂建设的必然要求,不是否定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性,而是要让教师主导性促进学生主体性,让教师主导性带动学生的自觉性。基于新媒体技术的课堂结构重组不是课前、课中、课后内容的本末倒置,而是课前、课中、课后的贯通思考,把课后内容前置课中,把课中内容前置课前,其本质是一个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

所谓建构其实就是思想启蒙的过程,即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精确的用户画像,以实现课前材料供给精确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常态化,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材料、完成思考与探究,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构建思维导图。所谓解构就是释疑解惑、能力提高的过程,即课中强调依托信息化教学环境创设真实的教学环境,以感人的场景、鲜活的事实、丰富的形式将知识之“盐”溶于情景之“汤”,在情景交融中强化课堂体验感,在寓教于学中实现课内讲堂育文化从而促进思维提升,田野课堂合知行从而促能力提高。所谓重构就是引导升华、素质提升的过程,即强调课后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新媒体等技术不断拓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与渠道,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通过消化反思内化养成。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承担着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使命,思政课堂只有不断改革、持续发力才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一流课程,实现以一流课程育一流人才。

基于信息技术的育人模式创新

随着互联网时代、全媒体时代和移动学习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融合发展越来越成为育人模式创新的出路。教改媒体融合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具体体现。而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则强调:不是电脑替代人脑,也不是人脑排挤电脑,而是人机协同共生。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主要是改变教师教、学生的学、教学的管。在线教学作为教学革命,不是线上教师教一遍,线下教师再教一遍;不是线上学生学一遍,线下学生再学一遍;不是对线下教学内容直接照搬,而是网上网下通盘考虑,做好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历时性分工和共时性交叉。

线上教学强调学生自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因而理论讲授越深入浅出,越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就越能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线上教学强调各类资源优化组合、协同共享、数据互通,充分利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打造精品的视频公开课与精品的资源共享课,实现以一流课程育一流人才。线下教学强调疏通引导,师生互动,是释疑解惑、授之以渔的过程。因而线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提炼核心问题,杜绝面面俱到,利用大数据的精准性分析建立精确的用户画像,将学生关注、关心、疑惑的问题精准聚焦,实现讲授内容高、精、尖,释疑解惑快、准、全。

教改媒体融合教学是是教与学的再度整合与重组,是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有机结合,是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全面衔接、线上线下联通、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一体化,提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生态。新时代思政课的创新发展唯有“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握时代发展新趋势才能在大浪淘沙中冲闯出一片新天地。

(作者简介:张晓明,西华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四川省委党史宣讲团成员,现任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编号SC19EZD044)、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年度项目(CJF20033)阶段性成果】

(责编:刘圆圆、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