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理性看待劳动年龄人口变动趋势

李长安

2021年09月08日08:28    来源:经济日报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我国人口总量继续上升的情况下,人口结构也出现了快速调整的趋势。这其中,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是人口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2020年,我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为8.8亿人,与2010年相比,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4000多万人。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也有所下降。“十四五”期间及未来一段时间里,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继续下降的趋势仍将延续,这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要影响。理性看待劳动年龄人口变动趋势,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而人口的不同结构,又构成一国选择发展模式的重要依据。对于我国而言,改革开放40多年来之所以能够取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充分利用了人口红利的比较优势。1980年至2010年,我国15岁至59岁的人口以年平均1.8%的速度增长,而该年龄之外的依赖型人口则基本处于零增长状态。两类人口增长形成的这种剪刀差态势,同时也表现为人口抚养比的持续下降,创造了一个人口机会窗口。其产生的对于经济增长的正面促进效应,即所谓的人口红利。回望历史,改革开放初期,拥有一支数量多、成本低的劳动力队伍是我国可以主动利用的优势要素。因此,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业,在很短的时间里解决了经济起飞阶段所需要的资本积累问题,为未来长期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过去的40多年中,劳动力丰富所带来的人口红利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劳动力增长的速度逐渐趋缓。而2012年以后,出现了绝对量开始减少的情况。联合国的相关预测结果也显示,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在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内持续加速减少,预计到2050年将累计减少2亿人。

需要看到,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带来的冲击是明显的。

其一,人口抚养比将快速上升。人口抚养比指的是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很显然,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就意味着非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上升,人口抚养比随之也会上升。通俗来讲,就是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更重了。普查数据显示,相比2010年,2020年我国的人口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都有显著增长,这表明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人口抚养比下降的趋势在过去10年发生了逆转,人口负担逐渐加重的趋势较为明显。

其二,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有多种,但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进入21世纪后,我国沿海地区开始出现局部的招工难、用工荒现象,此后逐步蔓延到全国各地。与此同时,企业的用工成本也有了明显的上升。相比2010年,2020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和私营企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都有大幅上涨,同期我国GDP也在显著增长,劳动者平均工资与GDP基本保持了同步增长。

其三,投资和消费有可能受到冲击。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以及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居民储蓄率将会出现下降,而储蓄率的降低又会拉低投资率。在消费方面,由于老龄人口的消费倾向要显著低于年轻群体,对全社会的总消费会带来消极影响。

总的来看,从2012年开始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使得我国过去“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且劳动力供给总量减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重要影响,造成对经济增长的供给侧冲击,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

需要理性认识并重点强调的是,尽管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出现了持续性的下降,但我国劳动力人口资源仍然充沛,并未扭转人口红利在现阶段依然存在的事实。一方面,我国劳动力队伍依然十分庞大,数量多、成本低仍然是现阶段的重要特点。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仍有近9亿,虽然劳动力成本已经高于部分发展中国家,但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依然具有相对优势。另一方面,我国地域广阔,地区之间的劳动力分布差别明显。而且从年龄上来看,2020年我国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8.8岁,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人口依然处于年富力强的阶段。整体上来看,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相对于其他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而言,我国拥有的是一支分工精细、技术熟练的劳动力队伍。

事实上,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带来的不都是挑战,其中也蕴含着不少的机遇。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存在着一定的倒逼机制。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减少,越来越多的企业用资本和技术来替代工人。现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快速发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在替代大量劳动力的同时,也使我国的科技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不仅极大地改造了传统产业,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第二,使“素质红利”的重要性更为凸显。高质量发展对人口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口素质已经得到很大提高。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不仅如此,我国还拥有一支数量众多的掌握一定技能的熟练劳动力队伍。人口及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劳动力数量上的不足,也大大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与2010年相比,2020年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翻了一番左右。

第三,老龄产业获得发展机遇。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我国的老龄化程度在加深,老年人口的数量也在增加,在带来一定不利影响的同时,也给医疗卫生、保健护理、家政旅游等老龄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据相关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用品产业总体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老龄人口也是新技术的积极参与者,比如,2020年以来,线上消费的新用户中增速最高的是银发族。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趋势。

总之,面对我国人口数量和结构的新变化,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理性看待劳动年龄人口变动趋势,大力推行更加积极的人口政策,化挑战为机遇。既要在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下降的情况下,通过实行积极稳妥的延迟退休政策,扩大劳动年龄人口的范围,积极挖掘老年人力资源的潜力;也要高度重视人口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大力提升“素质红利”;还要在技术进步的同时,注重对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减少因此而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代晓灵、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