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尧
2021年07月22日09: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大湾区发展需要不同城市各展所长,也需要彼此取长补短、加速融合、互促提高
“国际上的湾区多以某一城市命名,粤港澳大湾区则由‘9+2’城市群共同组成,呈现多元多极多中心特点。区内每座城市都有独特‘个性’,这些城市间的差异化发展与优势互补,正是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其他湾区的区别所在。”在广州图书馆举办的“湾区故事会”上,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张光南教授的一席话引发共鸣。
沿着珠江两岸,感受不同城市的独特气质和个性,会让人对大湾区形成更加丰富饱满的印象。千年商都、文化名城广州,拥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创新之城深圳,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展现蓬勃生机活力;有着“中国第一侨乡”美誉的江门,处处可见“侨文化”,广泛汇聚“侨资源”;被称为粤剧之乡、武术之乡、美食之乡的佛山,兼具雄厚制造业基础和悠久历史文化……大湾区的每一座城市都与众不同、独一无二,也正是这种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成就了大湾区的独特魅力。
区别所在,也恰恰是特色所在、优势所在。在珠海采访时,一位当地干部说得实在:“深圳发展得好,但我们不可能成为第二个深圳,而必须依托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成为更好的珠海。”对于大湾区的其他城市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依托石化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传统优势,惠州推出“制造业十条”,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依靠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东莞把科技创新、智能制造打造为新的城市名片;凭借区位和交通优势,中山站上大湾区“1小时通勤圈”的“C位”;作为土地面积最大、开发程度相对较低的城市,肇庆的“成本洼地”日益释放出发展潜力……风起南海、潮涌珠江,今天的大湾区,处处涌动着生机活力,每一座城市都在探索中寻找新的机遇、谋求更好发展。
大湾区发展需要不同城市各展所长,也需要彼此取长补短、加速融合、互促提高。翻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城市群发展格局”这一表述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在产业层面,珠三角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而港澳拥有先进的现代服务业、金融业和科教资源,再加上陆续出台打破地域、制度、规则等壁垒的创新合作政策,大湾区内各城市多方联动,迅速形成互补互促、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大湾区内不仅城市多元多样,而且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在国际上绝无仅有。这既带来了挑战,更意味着发展优势。以基础设施“硬联通”加速融合发展“软联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员、货物、资金、信息等要素便捷、高效流动,广泛汇聚力量、实现融合发展,将产生“1+1+1>3”的效果。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广阔舞台上,每一座城市都有机会成为主角。在大湾区采访,每到一个地方,总能看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感受到拔节生长的澎湃活力。新征程上,一批又一批“湾区人”挥洒汗水、辛勤奋斗,成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生力军。展望未来,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能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正渐行渐近。
(作者为本报政治文化部记者)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22日 09 版)
相关专题 |
· 重要评论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