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

2021年06月22日17:15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提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在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经验。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价值共识,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从而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话语支持、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统一,根据时代规律和人民意志变革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

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路易·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将“意识形态”与“科学”这两个概念对立起来。他认为,马克思关于思想发展的理论原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原则,而是科学的原则”[1]。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为一定政治利益服务的观念体系,具有明显的阶级性,是非客观的、非科学的;而科学则是没有阶级属性的,是客观的。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区别绝对对立起来,并且把这种观点运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显然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统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2]423-424与德国思辨哲学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马克思不是从抽象的理念或者抽象的人性论出发主观建构未来社会,而是走向历史深处,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的分析出发,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并且必然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2]424,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具有彻底革命性。

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被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反映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具有高度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和形成的,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从中国革命斗争实践中科学总结出来的中国革命话语体系,反映了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规律,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价值诉求,并且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使以工农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认识、了解、拥护新的红色政权,在革命战争时期使用了既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规律,又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并为人民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话语、标语、口号,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打土豪分田地”等,鼓舞工农群众积极参与革命斗争实践,形成了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邓小平同志继承了毛泽东开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和话语风格,根据历史时代主题的改变以及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客观实际,破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等不适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科学性、时代化和大众化。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3]382“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3]382并且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3]382。邓小平还提出和建构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意识形态话语,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由革命话语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话语的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强调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坚定中国自信,将中国的经济发展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话语优势。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美好生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时代话语,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统一,强调要正确处理学术性与政治性的辩证关系。他指出:“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4]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5]330。

“用学术讲政治”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有机统一的科学方法,是中共中央党校何毅亭副校长响应党中央号召对党校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在党员干部中产生了广泛共鸣和积极影响。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6]11只有建构科学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价值诉求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并且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有效传播,才能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从而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科学认识世界和能动改造世界的磅礴力量。

二、坚持培元固本与守正创新的有机统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提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创新

话语是呈现思想内容、反映理论逻辑、表达思维取向、引导实践行为的方式方法。话语体系与思想理论体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它由思想理论体系的内容决定、影响和制约,并且随着反映对象的思想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即所谓内容决定形式;另一方面,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思想理论体系的内容需要话语体系来反映、呈现和表达,适合思想理论体系内容的科学而合理的话语体系可以增强思想理论体系的贯通力、统摄力、吸引力、感染力、引领力和接受力。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百年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构党和国家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反映话语价值取向,坚持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利益、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使命呈现话语思想内容和话语逻辑,并且根据历史时代主题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实现话语转换,不断变革话语主题和话语方式,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创新。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指导思想,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并且以此来建构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它既占据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制高点,又占据人类道义的制高点。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使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救亡图存的“定海神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农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才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7]65“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2]42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集中概括和理论表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并且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话语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一以贯之的根本原则,也是百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培元固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构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时,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8]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3]36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9]“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7]326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培元固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坚持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动摇,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社会革命变革,从而保证党和国家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正确方向。

同时,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根据时代主题变化、人民现实需要以及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来转换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和方式,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就话语体系的内容而言,最根本地在于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早在新民主义革命斗争时期,为了凝聚人民群众的战斗力量,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激发人民斗志的话语,比如“红军是工农子弟兵”“推翻三座大山”等口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能反映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本质内涵。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10]“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10]毛泽东还指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构必须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他强调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0]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围绕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任务,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实现四个现代化”等话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弘扬毛泽东同志开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传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心问题,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并且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鼓励人们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了适应人民群众的话语习惯和接受方式,邓小平运用贴切生动的话语载体和表达方式,提出了“黄猫黑猫”“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话语。江泽民同志强调“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话语创新以及“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11]。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5]75,在学思践悟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理论真谛,并且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话语“平语近人”,以人民群众通俗易懂的话语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例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等。

就话语的形式而言,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来源于人民群众生活实践,表达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回答人民利益诉求和价值关切。中国共产党根据历史条件和时代变化,说人民群众“喜欢听”“原意听”“听得懂”的话,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引领力。在革命建设时期,毛泽东非常注重运用大众话语宣传党的理论,增强农民阶级认同感,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融入中国历史典故中,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和故事表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此外,还采用传单、宣言、壁报、画报、歌谣、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党的意识形态话语,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欢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拉近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用“人心就是力量”“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等朴实话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价值目标,使每一位民众都有“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深奥的理论经过通俗化的话语表达,平易近人,更容易被人民所理解、认同和接受,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凝聚功能和引领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自媒体等新型传播媒介的出现,中国共产党人还充分利用网络、微博、微信、抖音、微电影等新兴媒体宣传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伟大抗疫精神。通过新型媒介,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坚持话语批判与话语建构的有机统一,在批判错误思潮话语中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以及改革中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不是自封的,而是始终在与各种错误思潮、腐朽文化批判斗争中确立起来的。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9意识形态话语的形成总是在批判中进行建构,在建构过程中展开批判,是批判与建构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离不开对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性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归功于马克思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的批判性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也得益于马克思恩格斯对十九世纪法国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的批判性重构,其发展也是在批判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杜林“不伦不类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过程中实现的。列宁主义的形成,离不开对俄国民粹主义、修正主义、马赫主义和经济决定论等错误思潮和话语的批判。同样,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也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抵制纠正各种错误思想观点,特别是在批判“左”倾和“右”倾等各种错误思潮的基础上形成的。

无论是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社会思潮话语进行批判和斗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也曾经出现过各种非无产阶级社会思潮。在大革命时期,出现了放弃革命领导权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口号。在土地革命时期,党内一度出现了军事上的“左倾”盲动主义和冒险主义、思想上的“左倾”教条主义以及包括山头主义、绝对平均主义、流寇思想等错误思想,这些错误思潮给中国革命事业带来了严重损失。为此,毛泽东号召党员要重视对这些错误思想进行话语批判,要“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12]。坚决反对主观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话语侵蚀。毛泽东强调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具体化”“民族化”。同时,致力于使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联系中国实际、使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话语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正是在批判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共产党支持和领导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真理标准观,重新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左”的话语口号,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国民经济状况开始好转,各个部门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正在形成,党内外民主生活正在发展,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得到恢复,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也日益高涨,这是当时政治形势的主流。但是,当时在社会上和人们思想领域中开始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错误思潮和话语倾向:一种是,一些受极“左”思想束缚的人,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任务,仍然固守“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不善于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理解,思想上有抵触,工作上不配合,甚至歪曲和攻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认为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违背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要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的邪路。另一种是,有些人站在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上,利用中国共产党进行拨乱反正的时机,歪曲“解放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搞历史虚无主义,夸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完全归责于毛泽东个人,否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对四项基本原则表示怀疑、否定甚至反对。针对这两种错误思潮和话语倾向,邓小平强调指出:“这两种思潮都是违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都是妨碍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前进的。”[13]针对思想僵化保守的极“左”思潮,邓小平同志强调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而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右倾思潮,邓小平同志则强调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随后,邓小平在此基础上更为明确地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全球经济放缓,全球治理失衡,思想文化领域交流交融交锋更加突出,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加紧对我国经济发展、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打压、攻击和渗透,将中国的发展模式、政治体制定性为“威权主义”“儒家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自由主义”等等,极力鼓吹“自由、民主、人权”等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企图在中国推广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和西方宪政民主。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面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和话语要敢于亮剑、敢于发声,防止马克思主义“失语”“失踪”“失声”,守护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阵地,继续发扬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批判精神,警惕西方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民粹主义、极端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等错误思潮,以“双循环”来应对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创新性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方向指引、话语支持和精神动力,为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话语创新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统一、培元固本与守正创新的辩证统一、话语批判与话语建构的辩证统一,积累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的宝贵经验。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共识,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的最好纪念。

(作者:袁银传,武汉大学;刘秋月,武汉大学)

(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参考文献:

[1] 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9.

[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8.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8]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6.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96.

[10]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11]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7.

[12]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2.

[13]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6.

(责编:万鹏、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