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发挥党史学习教育中的档案力量

徐拥军 郭若涵

2021年05月14日13:23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中央作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决策。风雨苍黄百年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每一处车辙都在档案里留下最为真实的痕迹。党的辉煌成就与艰辛历程在档案中留存,并随着时间愈显厚重。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诸多答案线索藏在记录百年党史发展的珍贵档案之中。

笔者认为,内容呈现上,档案纵联党史发展百年历程、横现国家巨变千般模样,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诸多珍贵素材;历史讲述上,档案直接产生于现实活动之中,其天然的真实性为党史学习教育“增信三分”;情感传递上,档案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情感纽带,为往事在当下的重新演绎提供可能。一如“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档案所创设的诸多情境使人不觉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利用档案来回溯过往、追思故人、感念党恩、知悉党情,将使党史学习教育言而有据、诉而有道、叙而有理。

档案之于党史学习教育,是再现真实历史场景的基本凭据。过往之事,在档案中留痕,借档案复现。百年大党于何时、何处、何种背景下经历了什么样的故事,出现了哪些力挽狂澜、又或是在暗夜里默默付出、舍生取义之人,待“故事”的亲历者逝去,便剩下档案最拥有讲好过往之事的“资格”与“底气”。依据不同主题对档案内容进行专题排列整合,更有助于在多元视角、多向维度下清晰梳理党史发展脉络。如辽宁省档案馆推出“辽沈战役暨辽宁解放档案文献展”,从中央档案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辽沈战役纪念馆等精选珍贵素材,复现辽沈战役昔日场景;北京市档案馆推出“播火——李大钊革命活动档案史料展”,讲述李大钊同志生平故事,呈现了一位真正革命者的伟大人格和崇高风范。档案内容的潜心挖掘、精心运用,使党史学习教育更具系统性与全面性。无论是官方文件、名人档案,还是一些籍籍无名、却为祖国发展拼尽全力之人的档案重现,都可以为党史学习教育增添“意外之喜”。比如,中央档案馆珍藏的革命者王一飞写给妻子的51封家书,其中“我们的生活是奋斗的,在动的状态中,如庸夫庸妇之终老牖下,寸步不出雷池者,不可能,亦不愿!”一段叙述道出动荡岁月中革命理想与静好爱情难以两全的无奈与隐忍。读此家书,只觉“现在所有,当思来之不易”。

档案之于党史学习教育,是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强大武器。“有史实,才能有正确的史识”。档案佐证史实,史实促进正确史识形成。我们要树立正确党史观,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借档案之实,击碎历史虚无主义对党史的任意编排、刻意捏造、故意丑化、恶意诋毁,是档案之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之所在。档案是当时当下的产物,是不掺杂后世党史研究者、解读者、传播者主观情感的原始材料。历史真相如何,总是能从档案中探寻到蛛丝马迹。在针对党史的谣言、谎言、谰言面前,档案更像是陈词铁证般的存在。比如,针对“董存瑞事迹是凭空捏造”等谣言,新华社记者通过走访英雄的亲属战友,借口述历史与留存档案予以坚决回击;针对造谣刘胡兰死因的言论,山西省档案馆将一份记录阎锡山部军官张全宝(杀害刘胡兰的凶手)伏法前供词的档案公之于众,事实迅速得到澄清。在这世事更迭变迁中,档案为我们探知党史真相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参考线索和复盘材料。我们理应敢于、善于拿起档案武器反击历史虚无主义,坚决防止“有心之人”对党史、国史的虚无。

档案之于党史学习教育,是引发人们情感共鸣的重要源泉。档案作为一种书写叙事、刻画记忆的重要载体,背后承载着对意义和情感的传承。回望百年大党来时路,其坎坷、艰辛,不曾经历者往往难以真切感受。而档案如同历经沧桑的古城墙,行人见之似立马被拉回千年古朝,行经逗留之间,能令人生出时空错换之感。百年党史在档案里得以代代流传,红色档案中泛黄的纸页更是将岁月之痕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中央档案馆馆藏的用毛笔手写的方志敏狱中手稿、朱德家书,后人见之模样、读之记事,无不为之动容。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经档案的沉淀、复现、传达,影响的是万千中华儿女之性情品格。百集微纪录片《红色档案》,就通过精选大量珍贵红色档案,配以精美画面、精心解说、场景还原等设计,让人真切领略到每一份珍贵档案背后,都有一个关于信仰的动人故事。可以说,以红色档案为原料,辅以精巧先进的叙事手段,将党的故事娓娓道来,激荡岁月中的理想与爱情、生存与死亡之抉择,是苟且偷生还是舍生取义,都将在看似“沉默不语”的档案中找到答案。

档案承载着过去,影响着现在,启迪着未来,是我们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的宝贵财富。要切实做好档案保护利用工作,深入挖掘档案背后的历史内涵,发挥好档案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用心走进档案之门获取精神力量。应当坚信,在百年风雨中留下来的档案,一定能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简介:徐拥军,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委书记;郭若涵,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责编:万鹏、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