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多措并举涵养城市文化气质

高 佳

2021年04月29日08:13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多措并举涵养城市文化气质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考察时来到菏泽市调研,考察了尧舜牡丹产业园。近年来,菏泽市立足牡丹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通过“十百千万”工程,促进牡丹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重塑产业发展优势。如今,菏泽牡丹产业已由过去的单一观赏、药用,走上了全方位综合发展之路。以文化创意引领牡丹产业高质量发展,使菏泽的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显著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深入挖掘牡丹文化内涵,精准定位城市文化形象

  菏泽深入挖掘牡丹文化的历史文化内涵与资源优势,大力诠释牡丹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当代价值,充分利用牡丹文化元素再塑菏泽城市新形象。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近年来,在芳香四溢、生态宜居的菏泽,牡丹元素已经渗透到社会文化生活各方面,极大增强了广大市民对牡丹文化的认同感与地域文化归属感。目前,牡丹元素充分融入菏泽中心城区地标建筑、道路命名、景观小品等公共造型设计之中。比如,以牡丹花为主题、融合其他元素设计形成的菏泽绿道,以牡丹花瓣为造型的菏泽大剧院,牡丹花造型的路灯等,均体现了菏泽独有的城市特色形象。

  牡丹文化已经内化成这座城市的审美气质和文化品位,并在当前“突破菏泽,鲁西崛起”的城市有机更新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菏泽,牡丹食品、牡丹药品、牡丹油、牡丹日用洗化用品等各类各色消费品琳琅满目,不但形成了极具文化内涵的牡丹多元产业,而且已融入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其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充分彰显了牡丹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美学价值,锻造了菏泽的城市新气质、新面貌,提高了城市竞争力,擦亮了“中国牡丹之都”的城市名片。

  精准提炼牡丹文化符号,培育城市发展新动能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载体。作为知识创新的产物,城市文化IP既是对一座城市内在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与外在城市形象的抽象化表达,更是对一座城市人文底蕴与精神气质的形象化呈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兰、夏荷、秋菊、冬梅作为一年四季的文化符号而存在。而在大众文化中,牡丹以其端庄与富贵、鲜艳与刚强、雍容与大度,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一个意味深远的文化符号。近年来,菏泽市深入理解牡丹文化精神,梳理牡丹文化故事,形成牡丹形象符号,通过不同媒介进行展示和传播,形成具有菏泽独特气质的城市文化IP。以影视企业、动漫企业为例,菏泽市围绕牡丹等品牌文化资源设计动漫形象、制作影视作品,以此赋能产业发展。日前,由山东省委宣传部、菏泽市人民政府等联合摄制的电视剧《牡丹花正开》正式启动,该剧由抗战时期贯穿至当下,通过呈现一组群像式共产党人的人生故事,生动展现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菏泽的历史巨变,淋漓尽致地彰显了具有牡丹文化特色的城市文化IP。

  城市文化IP的形成是一个提炼文化符号的过程。菏泽牡丹文化特色城市文化IP的形成,也是将牡丹文化符号延伸到城市文化与城市发展的过程。在今天的智能化时代,菏泽充分挖掘牡丹文化与牡丹精神的核心元素,形成了以牡丹文化IP为核心的相关衍生品和文化服务品牌,培育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延伸了产业服务链条,并由此激活牡丹文化资源,活跃文化消费市场,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培育了城市发展新动能。

  充分利用传播平台,拓展文化传播新渠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新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为菏泽牡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了顺应网络发展趋势、创新对外传播布局、全方位展示菏泽牡丹文化形象,一年一度的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融合策划了文化展演、赏花游园、论坛峰会、艺术展览、民俗体验、体育竞技等上百项活动,文化活动的质量连年提升,其内涵不断丰富。融合媒体平台的报、网、微、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搭建了集智能新媒体平台、政务自媒体等于一体的立体传播矩阵,利用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线上线下联动,呈现不同凡响的牡丹盛会。

  菏泽市提炼牡丹元素,精心筹备、充分利用国际化传播平台。菏泽巨幅牡丹工笔画《花开盛世》《锦绣春光》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亮相,以牡丹花的典雅大度、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形象,彰显了中国的大国风范,也增强了菏泽牡丹的国际影响力。

  文化创意对富有独特文化资源的城市而言,既是城市综合实力和文化形象的体现,更是城市的精神内核和文化灵魂。菏泽将进一步构建牡丹产业平台,利用“一都四乡”(中国牡丹之都和“书画之乡”“武术之乡”“戏曲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的深厚文化底蕴,深入挖掘牡丹文化内涵,打造城市文化IP,创新牡丹文化传播方式,塑造菏泽城市新形象,以文化创意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作者:高 佳,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教研室主任、山东师范大学影像艺术与传媒研究所执行所长)

(责编:刘圆圆、曹淼)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