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把握新发展理念的三个维度

李义平

2021年03月09日08:27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把握新发展理念的三个维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

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们研究新发展理念的指导思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所追求的发展目标。在《1857—18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按照人的个体发展的程度,把人类社会分为依次递进的三种社会形态,其中最初的社会形态是指人对人的依赖,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通行人身依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种社会形态的特点,表现为货币面前人人平等,相对于第一种社会形态,人们有了多方面选择的自由。“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的个体得到了全面、充分的发展,是马克思所追求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所处的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邓小平同志当年讲,如果出现两极分化,改革就失败了。我们的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前提下进行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分配失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资本和劳动共同分配国民收入时,资本的收益大于劳动的收益;二是在众多的、不同层次的劳动者共同分配劳动收入时,企业高管与一线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解决资本收入和劳动报酬的差距问题,需要坚持劳动价值论,明确靠劳动力红利发展就是靠一线劳动者的劳动贡献实现发展,为此必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当劳动力供给小于需求时,可以通过供求机制去解决,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时,则需要政府通过“看得见的手”来保证劳动者取得最低收入。也就是说,收入分配必须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相结合,放任市场调节不利于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解决国有企业高管与一线工人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同样需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的精神。此外,从理论上讲,国企高管与非国企的高管不同,本质上是一级干部,在参考干部薪酬标准的基础上发给其劳动报酬,是比较合理的做法。

劳动者报酬除工资外还包括社会福利,即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社会安全等,这些都不能简单地放任市场调节。如果把医疗卫生事业完全推向市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世纪性灾难,贫困人口可能连疫苗都打不起;如果把教育事业完全推向市场,低收入劳动者的孩子就上不起好的学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也要发挥积极作用,尤其在收入分配问题上。

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举措要更加精准务实,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我们发展的目标,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遇到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这就是主要问题所在。所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就是发展了但是不到位,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低端产能过剩,高端需求外溢;受疫情冲击和某些国家推行单边主义影响,暴露出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存在的短板;GDP规模做大了,但技术含量有待提高;总体经济在发展,但城乡、区域差距有所拉大;长期依赖于传统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创新能力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扩张性政策下的经济增长潜藏着泡沫,等等。只有很好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

人的需求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展、不断提升的。波澜壮阔的经济发展史,就是通过不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前进的过程。每解决一个或一批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就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在新的层次上再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如此螺旋式上升,经济体便会不断步入新的发展层次。

发现和解决问题是一种能力。发现战略性问题需要战略性能力。战略性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发现战略性问题首先需要对所处的时代和大趋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必须遵循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当时,这一判断为我国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市场经济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提供了理论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意味着我们要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在新的层次上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要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既要敢于斗争,也要善于斗争,全面做强自己。”

增强忧患意识,就是在顺利时有应对不顺利的思想准备,在取得成绩时能够预防可能的失败,在平常的日子里能够意识到“灰犀牛”“黑天鹅”等潜在威胁。忧患意识还表现在能辩证科学地看待自己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对胜利有清醒的认识,明白是什么原因成就了胜利,是客观因素还是主观因素,是一定发展阶段的特殊现象还是普遍规律。不盲目乐观,而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必须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引发的一个主要问题是:GDP做大了,但制造业和农业还不强。制造业涉及谁来装备这个国家的问题,涉及一个国家如何强大的问题。现代化国家发展强大的基础在于制造业,我国应当在做强制造业上下功夫。农业是很特殊的产业,在灾难和战争期间拿黄金、白银也买不到粮食,现代化强国必须能够掌握本国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正因如此,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粮为纲,纲举目张。当前,农业的地位依然重要,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尤其对金融风险有预判能力。202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简单地说,就是中央银行提供的货币供应量应同预期的经济增长保持在相匹配的合理水平。如果为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过多地加杠杆,使货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进而推高股市、楼市,最终得不偿失,去杠杆是需要代价的。地方政府债务也隐藏着一定的风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高地方政府投资质量,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应当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和国际环境存在的诸多不稳定性有清醒的认识。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刻,必须对各种不确定性有应对的思路和能力。具体到经济领域,强调通过改革开放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应对各种“灰犀牛”“黑天鹅”事件,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李义平,系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

(责编:刘尤罕、宋鹤立)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