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连福 王亚丽
2021年03月02日08:13 来源:光明日报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国的脱贫攻坚,不仅取得了物质上的累累硕果,也凝聚起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深刻指出:“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一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上下同心的团结伟力
历史的发展是由各种因素的合力推动的。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广泛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举国同心,合力攻坚,党政军民学劲往一处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
脱贫攻坚的每个重要节点和重大关头,习近平总书记都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他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坚持看真贫,坚持了解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的实际情况。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呕心沥血、建功立业。实践中,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不断强化,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逐渐形成。定点扶贫有序开展,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等发挥了各行各业的专业优势,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热情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蓬勃开展。
上下同心,其利断金。我们党有效动员人力、物力、财力聚焦脱贫工作,有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形成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社会帮扶格局,涌现出闽宁协作、沪滇合作、两广协作等各具特色的帮扶模式,千千万万的扶贫善举彰显了社会大爱,汇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
尽锐出战的昂扬斗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尽锐出战”,意指把所有精锐部队派出作战,强调面对重点难点问题时,要派出主力、用上最精干的力量。毛泽东同志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作为指导我军作战的重要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两不愁三保障’,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一鼓作气、尽锐出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面对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我们党把精锐力量派到第一线,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以昂扬斗志向贫困开战。
一鼓作气、尽锐出战,就是敢于啃硬骨头。坚持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中西部22个省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脱贫攻坚期内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确保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在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我们党把各项政策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坚持一个战役接一个战役打、一个堡垒接一个堡垒攻,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一鼓作气、尽锐出战,就是选派最优的“精兵”打最实的“硬仗”。深入开展驻村帮扶工作,聚焦关键短板,调配精兵强将,攻克产业发展、项目投资、壮大集体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难题,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推动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赶上来,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
精准务实的科学态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要把握事物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更好地推动事物发展。贫困问题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致贫原因也呈现差异性和多元性,单一减贫举措在应对复杂贫困问题时往往难以奏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全国各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不断完善贫困治理的政策工具、思路举措,确保扶真贫、真扶贫,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精准务实的科学态度。
讲精准。各地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坚持做到“六个精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重点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问题,通过具体分析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
求实效。各地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发展能力,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一切工作都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建立全方位监督体系,真正让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
开拓创新的进取品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们党秉持开拓创新的进取品格,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不断改革创新扶贫机制和扶贫方式,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创新扶贫开发理论。我们党立足国情,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总结提炼中国共产党减贫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不断深化对减贫规律的认识,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实现了我国乃至全球减贫理论的重大创新。
创新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以改革为动力,形成了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体系、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以精准为方略的工作体系、坚持综合治理的政策体系、加强资金保障的投入体系、“志智双扶”的动力体系等,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制度保障。
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创造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社会扶贫等措施;创新运用新兴技术助力扶贫,形成特色生态产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电子商务扶贫等新模式,并在各地减贫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正是在这种创新精神的激励下,近8年来,我国平均每年1000多万人脱贫,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全国人口数量;三区三州、革命老区等深度贫困地区的农民走上了稳定致富的道路;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脱贫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世所罕见。
攻坚克难的坚韧气质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事实充分证明,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保证了脱贫攻坚战打得赢、打得好。
面对这场“过隘口”“攻山头”“啃骨头”的硬仗,广大扶贫干部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鼓起“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保持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脱贫攻坚越到最后紧要关头,时间愈加紧迫、任务更加繁重,越容不得松口气、歇歇脚。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加艰巨。广大扶贫干部以久久为功的韧劲、锲而不舍的毅力,一代接着一代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脱贫攻坚成果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正如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所说:“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
在脱贫攻坚精神的引领下,我们敢于斗争、敢于坚持、敢于接力,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贫困难题,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减贫奇迹: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我国贫困地区发展步伐显著加快、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不负人民的高尚情怀
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贫困人口生产生活问题,满足贫困人口追求幸福的基本要求,既是我们党的目标,也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在脱贫攻坚斗争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将最美的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脱贫事业,彰显了不负人民的高尚情怀。
坚持扶贫为了人民、扶贫依靠人民、脱贫成效由人民检验。广大扶贫干部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舍小家为大家,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候顶得上,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1800多名扶贫干部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使命和担当,用生命回答了对人民的忠诚与负责。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对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至关重要。脱贫攻坚激发了广大脱贫群众奋发向上的精气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传播,文明新风得到广泛弘扬,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在广大贫困地区蔚然成风。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引领我们在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奋斗。
(作者:燕连福 王亚丽,分别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贫困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