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飞涛
2021年02月08日08:21 来源:经济日报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制造业在诸多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向高端化和高附加值方向积极迈进,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我国尤为重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在智能制造、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先进制造业发展步伐加快,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制造业仍是我国工业的主体,且正面临成本快速上升、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严峻挑战,其在精益制造能力、高品质产品生产能力与质量管控能力等方面也都存在不足。需要看到,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对我国稳增长、稳就业以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都具有重要意义,需要高度重视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传统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现实地看,传统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发展传统制造业是稳增长、稳就业的重要途径。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但在当前和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传统制造业仍然是解决大量劳动力尤其是低技能劳动者就业的重要途径,是稳定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4%,解决就业所占比重则更低。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在我国就业人口中,低技能劳动者的占比为78.8%,仍需传统制造业解决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问题。
推动传统制造业更好发展是巩固我国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传统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减弱,但产业链完整的优势依然存在。对此,我们既可以通过持续提升传统制造业的工艺、质量、设计与效率来巩固既有优势,也可以通过应用先进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将其发展成先进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制造业发展可以为新兴产业与先进技术提供重要市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应用场景,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本土化的市场需求,这为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比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许多传统制造业企业“机器换人”的过程,就释放了对机器人、机械手以及先进装备的大量需求,这也为我国工业控制软件企业与系统集成商提供了重要的本地市场与发展机遇。
传统制造业能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传统制造业的精密制造能力或精益制造能力来提供保障。当前,我国在发展高精度数控机床上,以及在零部件加工精度与材料质量、装配工艺水平等方面的一系列瓶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统制造业及其基础能力不足造成的。更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需要传统制造业在制造加工设备、关键零部件(元器件)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现存短板有待补足
梳理世界主要制造强国的优势可见,美国制造业的优势在于引领前沿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在这背后是美国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日本制造业的优势在于其较高的精益制造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以此为支撑,日本积极在制造业前沿领域有所作为;德国制造业的优势在于持续创新能力、强大的工程化能力与精密制造能力,以及其在中低技术产业领域应用前沿技术的能力。相比之下,我国制造业的优势在于低成本和大规模制造的能力,以及强大的产业链配套能力。
近年来,随着土地、劳动等要素成本与环境保护成本的快速上升,我国传统制造业在成本方面的优势逐渐减弱。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速,部分发达国家认识到产业空心化的危害和制造业对支持创新、促进就业的重要作用,纷纷提出“再工业化”,促进制造业“回流”。这些都对我国传统制造业发展形成压力。
除了受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传统制造业自身发展也存在一系列短板有待补足。
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亟待提升。除了极少数龙头企业外,我国大量传统制造业企业还处于工业2.0(机械化)至3.0(自动化)区间的水平上,在工艺水平、精益制造能力、质量管控能力、设计能力、持续技术改进能力等方面,均与日本、德国等制造强国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尽管我们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但许多企业既对成熟的先进适用技术不了解、不掌握,也缺乏与先进适用技术相匹配的管理能力。
共性技术研发与扩散服务体系较为缺失。多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公共研发平台的建设,但无论是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院还是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都主要集中在新兴产业、新兴技术领域,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缺乏布局且投入不足。在推动技术扩散方面,我国已建有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但仍难以满足广大企业的需求。同时,一些部门注重支持先进技术及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对于成熟先进适用性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的关注和支持都不足。
人才缺乏问题凸显。目前,不仅高层次研发人才、高技能技术工人与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缺乏,而且一线熟练技工也日趋紧缺。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企业的工资水平在国民经济各大行业中处于中低水平,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不强。进一步看,现有教育体系对培养高技能技术工人与工程师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也不高,在相关人才的供给上明显不足。
关键是抓住痛点精准施策
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强化我国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撑,是避免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快下降的重要手段。而我国庞大的市场体量、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也为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更是为传统制造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以此支撑高新技术产业更好发展,应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高度重视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传统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协同发展,需抓住痛点精准施策。
一是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产业政策,注重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之间的平衡。我们推出的产业政策,需着眼于促进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应避免向高技术产业过于倾斜的情况。产业政策投入的重点方向,应转向促进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与技术能力的积累。政策资源需更多向公共科技服务体系侧重,支持其进行研究开发、技术扩散以及为企业提供其他技术服务的活动,支持其与企业的合作研发活动。
二是加快建设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助力企业提升技术能力、创新能力与效率。可借鉴国际上的成熟经验,根据我国的产业发展实际,进行适应性制度创新,设立高水平的工业技术研究院,推动传统制造业基础技术与共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考虑组织认证专门的、具备丰富生产管理经验和现代工艺知识的专家队伍,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质量管理、现场管理、流程优化等方面的咨询与培训,让企业能够更快速获得成熟先进适用技术及相应的管理咨询服务;创新运作模式,帮助企业掌握成熟的先进适用生产工艺、自动化技术或柔性生产技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能力,帮助企业更为务实有效地提升技术能力、效率与竞争能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更多采用成熟的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开发和推广先进、经济的适用性技术。
三是加强对实用性技术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质量,推动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强化工程师与高技能工人的培训,鼓励和支持一流大学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工程师,鼓励企业优秀的高级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优化学科与专业设置,加强制造工艺工程学科的建设;等等。
此外,还需改善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环境。在进一步减税降费、稳定环境管制政策等方面切实发力,为传统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和稳定的环境。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融合研究室主任)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