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谱写人类减贫史上的雄篇伟业

2021年01月01日14:36    来源:学习时报

  贫困是人类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谱写了人类减贫史上伟大篇章。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回顾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减贫历程和成就,总结宝贵经验与启示,对于我们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减贫历程
  新中国的减贫史,既是不懈探索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奋斗史,也是持续积累中国减贫经验和取得巨大减贫成就的辉煌史。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致力于消除贫困,科学制定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减贫政策和减贫方案,形成了系统完备的逻辑体系,持续推进中国特色减贫事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大地百废待兴,贫困与落后是当时的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推进土地改革,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兴建农田水利设施,稳步推广现代化农业科学生产技术,初步建立了农村供销合作及信用合作系统,形成了以“五保”制度和特困群体救济为主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提供了最基本的制度保证和物质保障。
  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着手科学制定减贫战略,逐步建立起常态化减贫工作机制,实现了从救济式到开发式、再到参与式的重大转变。1978—1985年,实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减贫的战略,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制度、劳务输出制度等,促进了农村经济超常规增长,实现了绝对贫困人口的急剧减少。1986—1993年,实施区域开发式扶贫战略,将“老、少、边、穷”地区脱贫列入国民经济“七五”发展计划,扶贫战略政策重点突出“区域发展带动”和“开发式扶贫”。1994—2000年,实施综合性扶贫攻坚战略,颁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制定了一系列确保扶贫开发到村到户措施,建立了“四个到省”的扶贫工作责任制、东部沿海地区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扶贫协作机制等,基本解决了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2001—2012年,通过实施整村推进与“两轮驱动”扶贫战略,制定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等一系列重要减贫政策,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作为扶贫主战场,大力实施“一体两翼”减贫战略,在解决了大多数贫困群体的温饱问题的同时,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国减贫事业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将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启了减贫事业新征程,开创了减贫史上的新奇迹。8年精准扶贫、5年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50多次国内考察,走遍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每年召开脱贫攻坚座谈会分阶段分专题部署推进工作,每年主持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情况汇报,在重大场合、重要会议、关键时点反复强调脱贫攻坚。从2012年10月到2017年10月,党中央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大问题,提出了贯彻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具体要求及实践路径,明确了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目标任务。从2017年10月到2019年10月,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基础上,党中央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稳步攻坚克难。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深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决战决胜贫困的信心决心。2019年10月至今,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时期,党中央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基础上,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重要部署并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全面脱贫带来的新挑战,党中央召开专题会议,全面总结脱贫攻坚成就,分析问题和困难,明确要求克服疫情不利影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新时代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2020年,中国将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14亿多人共同迈向全面小康,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画上句号。
  理论创新: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减贫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以极富中国智慧的精准扶贫减贫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减贫事业的发展,并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减贫理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要通过“内源性扶贫”策略,提升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实现“志”“智”双扶,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脱贫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不仅指导脱贫攻坚取得最终胜利,还将为中国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治理相对贫困、促进共享发展提供行动指南,为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创新发展贡献智慧。
  实践创新:书写和绘就人类反贫困的中国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了脱贫攻坚的具体目标,确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构建了脱贫攻坚的体制机制,出台了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国832个国家贫困县已经全部脱贫摘帽,到2020年底,所有贫困人口也全部退出。多年来困扰贫困群众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贫困群众充分享有了生存权和发展权,共享了发展成果。贫困地区通过特色优势产业和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发展,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生态扶贫等,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依靠从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选派的300多万名干部驻村帮扶,有效打通了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培养锤炼干部和人才的重要平台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途径。
  制度创新: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减贫制度体系。制度建设与创新,是我们党构建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将其作为管长远、管全局、管根本的重大问题来抓,构建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一是建立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包括“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管理体制、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的领导责任体制、全党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帮扶责任体制等。二是建立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中央连续制定出台14个配套文件,各部门出台200多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各地出台和完善“1+ N”的脱贫攻坚系列配套措施。三是建立扶贫资金投入体系。坚持政府投入的主导作用,加大扶贫资金整合力度,完善资金管理,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四是建立脱贫攻坚动员体系。中央出台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定点扶贫工作重心下沉。五是建立脱贫攻坚监督体系。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和各环节,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督查巡查制度。六是建立脱贫攻坚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包括减贫成效、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内容的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
  世界贡献:创造和提供世界减贫中国方案。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用短短7年多的时间实现9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为其他国家减贫事业注入强大信心,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新贡献、提供新示范。脱贫攻坚战为全球减贫事业树立了“样板”。2013年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300多万人,整体上提前完成千年发展目标的巨大成就,有力地加速了全球减贫进程,为全球减贫事业乃至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南非人类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员亚兹妮·艾波尔指出:“中国精通减贫的艺术。在减贫实践和经验方面,中国是全球无可争议的冠军。中国在减贫与改善民生方面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源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对于全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脱贫攻坚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下,我们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责任明晰、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减贫治理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等,为国际贫困治理理论创新提供了借鉴,对于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摆脱贫困进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治理贫困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在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宝贵启示。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脱贫攻坚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有坚强的领导力量持续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领导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定盘星”作用进一步彰显。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必须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效,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强大的组织能力和治理能力,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优势。正是因为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形成各级党委统一决策、统一部署、统一指挥强大合力,才能具备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勇气,才能具备敢打敢拼的恒心和毅力,才能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组织保证。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基层党组织能否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直接关系脱贫攻坚的成效。我们党始终强调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作风保证。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重在队伍作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以优良作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把监督执纪挺在前面,大力治理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各级干部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好扶贫这件大事。坚持发挥我们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增进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面对事关党的事业全局的大事,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举全国之力强化扶贫资金整合,强化扶贫政策协同,强化扶贫力量聚合,强化脱贫成效考核,高质量完成了扶贫资源跨区域、跨部门的有序调配,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扶贫得以深化,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坚持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强调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政府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市场机制在资金保障、产业发展、项目推动等方面为脱贫攻坚打下“强力针”,社会力量在生产发展、教育提质、社会保障等方面形成有力补充,实现了政府、市场、社会互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联动,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使脱贫攻坚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决心和勇气带领人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我们党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贫困群众,不断筑牢党的执政根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要激发贫困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人民群众在脱贫攻坚中当主角。通过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导群众,让贫困群众真正成为脱贫致富的规划者、参与者、受益者,脱贫攻坚主体地位不断凸显。以贫困户过上幸福生活为脱贫标准。人民群众能否过上幸福生活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把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作为实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硬性指标,通过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危房改造、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六个到村到户”,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得到充分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得到普遍满足,各项民生工程不断推进,贫困户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坚持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脱贫攻坚战中,必须在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的同时,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着力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贫困群众的心热起来、手动起来,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双手创造美好生活,从“要我富”到“我要富”,把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志气鼓起来。贫困群众有了信心与干劲,有了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生活,脱贫的成果才能得到进一步巩固。着力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我们党始终把脱贫攻坚的重点放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强调着力补齐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短板,提高贫困地区发展后劲。通过先进典型宣传、榜样示范引导和完善正向激励等机制,激发贫困人口参与意识和创造性,逐渐推动贫困人口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转变。通过精准开展面对用工岗位的系列就业技术训练,使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贫困人口走上稳定脱贫之路。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全面深化扶贫领域改革、构建扶贫治理体系的高度提出的对扶贫工作新论断,对扶贫理论新发展,其核心是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及解决“四个问题”。做到“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求,要通过强化“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户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实现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实施“五个一批”,是分类施策的工作思路和实现途径。要通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为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开出破题良方,旨在将“大水漫灌”式扶贫转变为“精准滴灌”式扶贫。解决“四个问题”,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本质要求,通过贫困识别建档立卡,解决“扶持谁”的问题;通过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解决“谁来扶”的问题;通过因村因户因人分类施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通过明确贫困退出标准程序和检查办法,严格规范贫困退出,解决“如何退”的问题。“四个问题”的破解,让减贫决策更合理、扶贫施策更精准、脱贫成效更巩固。
  坚持处理好四个重要关系。打赢脱贫攻坚战总会碰到一些困难和阻碍,需要适时调整和完善,并妥善处理好四个重要关系。妥善处理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实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依托深化改革,以顶层设计为引领,不断创新脱贫攻坚的方式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基层300多万名扶贫干部推进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做出了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实绩。妥善处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的精准发力,建立健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良性互动机制,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式的社会参与贫困治理机制。妥善处理国内和国际的关系。中国减贫是全球减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扶贫特别是脱贫攻坚立足国内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充分发挥了重要软实力作用,同时面向国际,把中国减贫放在全球减贫发展中谋划和推动,总结了经验,讲好了中国脱贫故事,为全球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妥善处理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关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一致性、内容具有交织性、旨在实现共同富裕,做好二者的有机衔接和协同推进,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长效脱贫机制,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责编:马昌、任一林)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