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2020年11月13日10:27 来源:解放军报
内容提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既是我国适应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要战略布局,也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的必然选择。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领域科技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将给世界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国际格局演变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非经济因素带来的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我们必须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的大背景下采取强有力的举措,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我们不仅有科技自立自强的需要,而且也具备这个能力。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国际格局不确定性增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恢复速度在各大经济体中是最快的。根据最新的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1年,中国GDP增长率将达8.2%。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我们在十来年时间内把号称集机械、电气、液压、传感、信息、力学、导向研究等技术于一体的高端装备盾构机从零做到世界第一,还造出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建成高铁、特高压输电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重大基础设施。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估,2019年,中国创新能力指数居世界第14位,已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19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首位,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居世界第二;全社会研发支出达2.17万亿元,比2006年增长6倍以上;全国技术交易额达到2.2万亿元,超过了2019年度全社会研发支出总额;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有望在2020年实现60%的目标。
科技重大专项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5G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全面推进;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成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载体,169个高新区生产总值达12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0%以上;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5.1万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国的疫苗研究与世界同步,并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科研攻关格局。
因此,只要我们“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坚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就一定能在“十四五”时期开启科技自立自强的新格局,夺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
明确科研重点领域。在农业方面,注重解决好种子大量依赖国外,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一些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等问题。在工业方面,妥善处理现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等难题。在能源资源方面,促进油气勘探开发、新能源技术发展,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失衡等问题。在社会方面,着力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方面的科技发展,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健康生活要求。此外,还要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一方面,强化科研人员和工程师队伍的组织系统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克服分散、低效、重复的弊端;培养一批把得住方向、做得了科研、带得了队伍的“帅才型科学家”,发挥整合资源、统率指挥队伍的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并对国家现有的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组;充分发挥高校、各类科研院所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战略力量”;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全面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搞好基础研究。加强“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的理论研究,明确我国基础研究的方向和发展目标,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以重大科研项目带动,在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进而探索科学规律,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加大国家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给予相关企业及金融机构必要的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通过多方式多渠道扩大投资,进而营造出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
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加强基础学科的本科、硕士、博士生培养,探索新型培养模式。注重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基地,吸引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研究,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以及科研活动自身的规律,加快吸引更多海外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学风建设,坚守学术诚信。
努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为科技工作者和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基础条件,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科技管理职能的转变,把更多精力从事务性工作转到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来;加快科研院所的改革,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整合财政科研投入,改变部门分割、小而散的状态,加强科技力量的统筹;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不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科技自立自强并不意味着封闭式的创新,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的创新难题,必将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优势领域的“长板”,巩固国际合作基础,并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搭建更广阔的舞台。
站在“第一个百年目标”取得决定性成就,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点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需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夺取用自立自强的科技支撑起国家发展的新胜利。当“十四五”规划完成之时,我们一定能看到: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国内市场更加强大,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强国建设成效显著。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础研究进一步加强,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掌握更多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量子科技发展的体系化能力,打造出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教育质量全方位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充分调动。总之,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已然通畅。
(执笔:陈江生)
相关专题 |
· 重要评论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