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在新时代,出版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周玉波

2020年09月18日13:19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高质量发展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总趋向和总需求,也是事物发展内在的逻辑规律。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实现转型升级,在更高一级的层面实现新的发展。出版业的发展自然如此。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版业经历了复苏探索阶段、稳步发展阶段和繁荣发展阶段,发展形态主要表现为粗放型、数量型。面对新形势、新技术、新需求,出版发展将呈现新的常态,这种新的常态的核心表达就是高质量发展。

出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观照

新时代的出版使命反映了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1]这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我国出版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既体现在对物质产品的满足,更体现在对精神文化产品的追求。大众的消费概念已由“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出版人要深刻把握出版物的思想内涵,着眼价值追求,充分发挥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2]这既是出版的历史使命,也是出版人的责任担当。“一带一路”建设,文化强国战略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出版是基础力量和先导力量。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出版实现了高速增长,出版规模领先世界。通过实施“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新闻出版“走出去”重点工程,打开了 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物市场,版权输出和引进品种比例从2012年的1:1.8提高到2017年的1:1.3,中国出版实力显著增强。但是,在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上,我国出版传媒机构与世界知名出版传媒企业还有较大差距,这与我“出版大国”、文化资源大国形象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不相称。因此,出版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就成为应然和必然。[3]

出版供给侧体系问题反映了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性。目前,出版供给侧问题比较突出:(1)出版产能过剩。“中国图书出版业一度库存和销售比高达98%,动辄数百亿码洋图书化为纸浆”。单品种平均印数从 1994 年的 6 万册下降到 2017 年的 1.8 万册,降幅70%,这说明单品种的边际效益是显著下滑的。

(2)“质”、“量”主次关系模糊。多年来,出版业的发展主要是“量”的增长和扩张,在一定程度上轻视了产品的“质”的锻造。2019 年,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开展了图书“质量管理 2019”专项工作,重点对文艺、少儿、教材、教辅、科普类图书进行了编校质量检查,共抽查 100 家图书出版单位的 300 种图书,有29 家图书出版单位的 35 种图书编校质量不合格,总体不合格率为 11.7%。

(3)供给结构不合理。低品质出版比较严重,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跟风出版、同质化出版等,依然是很普遍的现象。本土原创作品市场乏力,面向特殊读者对象、特定区域的产品供给和出版服务不平衡、不充分。[4]

(4)信息化程度不高。出版与科技的融合度低,出版资源信息化、流程操作信息化、产品制作信息化、读者沟通信息化、物流转换信息化、风行控制信息化、对外合作信息化、内部管理信息化等,都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

(5)生产要素配置失衡。出版业长期习惯于以扩张品种和印数增大码洋,以增加人力成本缩短产品投放周期,以项目运作形式扩大生产规模,虽然产值全面增长,但各项生产要素投入比列失衡,产品材料、设备、劳动力、资金等一般性生产因素投入比重偏高,人才、知识、信息、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投入比重偏低。

因此,现代出版迫切需要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依靠知识、技术、信息、智力等高层次生产要素的投入,构建新型供给侧动力体系。

新技术融入反映了出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性。当今,5G、人工智能、物联网、AR、VR、MR、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涌现,为出版业发展带来了发展新机遇。新技术用于出版,催生新的出版业态、出版形态及出版生态,推动出版的转型发展。出版在内容生产、内容呈现、产品形态、用户建设等方面都将因新技术的融入出现颠覆性变化。出版内容已经延伸到知识运营和服务提供,需要对知识服务平台新业态下的结构化知识单元及其生成的数据进行有效加工、组合、利用,形成新的知识产品,并进行全产业链的综合开发和利用,精准发掘受众需求,提供相应知识服务,这无疑需要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资源整合技术能力。

在传统出版看来,这些可能只是理论上的设想。但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传播技术等的兴起,这些都变成可能。5G 背景下信息传输的高速率, VR、AR、MR 技术融入出版,读者可以体验到5G+VR 虚拟沉浸式阅读、5G+AR增强现实阅读、5G+MR 混合现实阅读、5G 高速率阅读、5G 全息交互分享。[5]

未来出版,网络化、云端化、数据化、移动化、智能化的特征会更加明显,“一大” (大数据) 、“二云” (云计算、云服务) 、“三网”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联网)、“四术”(信息技术、区块链技术、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是出版最重要最有活力的新动能生产要素之一,成为出版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新技术融入出版并不断释放出宽广的动能效应,反映了出版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性。

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基点坐标

把握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方针。出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文化选择、文化积淀、文化建构、文化传承、文化引领的过程,必须始终坚持党管出版的原则,牢牢掌握党对出版工作的领导权,这是文化企业的独特优势,更是出版健康发展的“根”和“魂”。

作为党的意识形态的坚强阵地、文化给养的重要供给侧,出版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的责任担当,坚持“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反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表达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风貌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坚守正确的效益观,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不做市场的奴隶,切实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强化社会效益的刚性约束,将出版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格局、大发展态势中考量。

坚守出版初心,聚焦文化的建构与传承,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传播正能量,抵制一切低俗、庸俗、媚俗以及平庸的作品。反对一切形式主义、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认真研究新形势、新问题,科学制定高质量发展规划,保持整个出版企业的动力、 活力、 创造力、 生产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关注社会进步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主动履行出版的社会责任,为全人类贡献中国出版智慧和中国出版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正确的出版定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

明确出版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制约出版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对市场新需求把握不准,对营销新渠道掌控不力,对传播新方式运用不精,对使用新技术接受不快,对运作新模式转换不清,对出版新趋势判断不明,对新生产要素投入不够,对人才新需求研究不深,是出版对市场发生的一系列新变化反应滞后,实质上是供给侧体系失衡。这种失衡,既反映在出版的产品结构上,也反映在整个产业的投资结构、资产结构、业务结构、营收结构、人才结构等方面,更反映在资源的配置上。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出版要聚焦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发展导向,适应新动能加速成长的需要,促进人才、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和共享,充分发挥新动能要素放大社会生产力的乘数效应,以更大的力度促进知识和智力资源更好地转化为经济价值。

出版供给侧体系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从“数量拓展”转向“质量追赶”,弥补“质量缺失”,扩大有效供给,创造新型供给,增强发展的质量优势。二是要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提升出版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加快生产要素在行业内、企业间的自由转换,实现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是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不依赖于生产要素的红利,从根本上发挥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的效应,提高全要素生产率。[6] 同时,运用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加强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运用,在出版的选题策划、编辑制作、营销传播等环节上下功夫,打造清晰的产品线,形成系列化的产品矩阵,构建起相对稳定的作者群、专家群、客户群、监测群,将传统出版的“我们生产什么、读者就阅读什么”的“产品导向”(出版者意志)供应方式,转变为“读者需要什么,我们就策划什么”的“需求导向”(消费者愿望)供应方式,增强产品的原创性、规范性、市场性、开放性,实现出版供给与阅读需求的精准对接。[7][8]

树立“人才是关键要素”的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出版业是文化创意产业,是智力密集型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人才是极端重要的第一资源,是出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因素。出版内容的发现、挖掘、创新、再造,高度依赖智力资源,依托于强有力、高精尖的出版人才队伍。

新技术兴起与广泛运用,对于出版人才的素质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版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关键要素”的发展理念,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打造高素质的出版人才队伍。首先,提高编辑队伍的专业化能力。包括精准化选题策划能力,高品质内容挖掘能力,精细化编校能力,高水准新技术运用能力,高层次宣传推介能力等,保障出版产品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装质量和传播质量。其次,建立复合型人才体系。形成包含战略、管理、内容、技术、营销、资本等全要素、综合型、协同化的人力资源体系。此外,应培育国际化人才。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切入点,着力培养能够驾驭国际内容生产组织、国际营销传播的人才队伍体系,不断强化我国出版业的国际话语权、国际传播能力。[9]新时代的出版人才,是“工匠”、“创意策划者”、“文化建设者”、“文化传播者”,是有情怀、有格局、有思想、有担当、有技能、有追求的专业化出版者。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出版社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研究”[14YJA860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王廷国.新时代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困境与突围[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102-107

[4]谭跃.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之思.中华读书报[N],2019-3-27(006)

[5]曹世生,范军.融合创新:以新技术赋能出版高质量发展[J].科技与出版,2020(5):29-34

[6]王一鸣.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十大对策[J].现代国企研究,2018(09):42-44

[7]张祥志,米钰洁.新闻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及版权保障[J].中国出版,2019(24):19-22

[8]李宗喜.出版专业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N].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 -6 -24 (004 )

[9]方 卿,张新新.推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几个面向 [J].科技与出版,2020(5):6-13

(责编:万鹏、任一林)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