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强化党的领导 高起点谋划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刘世勇

2020年06月30日11:10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就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目标、工作思路、课程思政内容体系、课程思政的课程教学体系、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教师培训、课程思政资源建设、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具体安排;《纲要》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并要求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积极谋划,全面规划,分类指导,以点带面,把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落实落细落小,力见实效。

顶层设计、全面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建设好课程思政,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关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因此,搞好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不仅要明确地方、高校、院系、教师各实施主体的责任,还要明确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各类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仅要对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评价激励机制等要素进行整体的设计和系统谋划,还要从不同学科专业育人功能、不同类型课程特点出发进行有效又贴合实际的全面系统高起点规划,从而构建一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高等教育基本规律,既具有学科专业育人特点,又符合认知科学要求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精准施策、分类指导。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明确,就是立德树人,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任务清楚,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清晰,目标是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内容是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具体实施的主体差异性又比较大。就实施主体而言,既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又有省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就具体实施单位而言,既有高职学校,又有省属本科院校,还有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实施对象而言,既有专科学生,又有研究生,是一个全覆盖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强化各级党委的主体责任,精准施策,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培养主体单位、不同教育层次,采取不同的实施策略,精准实施,方能取得真正实效。

循序渐进,以点带面。课程思政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涵盖每所高校、每个专业、每位教师、每门课程和每位学生。既覆盖了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各个层次,又覆盖了文理工农医教艺各个学科专业,既覆盖了所有高校和每位高校教师,又覆盖了所有在校学生。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差异较大;公共基础课程、实践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专业课程,每个专业的课程独具特色。因此,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切勿一刀切,坚持统一性要求与差异性考核相结合,循序渐进,以点带面,久久为功。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适应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不同专业课的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同时,要面向不同层次高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及时选取典型经验,以点带面,逐步形成经验,形成规模、形成范式、形成体系,打造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责编:吴兆飞、万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