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梅
2020年06月08日13:39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生产和需求造成了全面冲击。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面对外部环境变化,中国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加强与各国经贸往来,开展互惠互利合作,携手共抗疫情,共渡难关。毋庸讳言,疫情会对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布局造成一定影响,一些国家的政策也可能会转向加强内向发展、自主发展等,这种孤立主义的自我封闭和逆全球化作为一种短期政策或许难以避免,但这种反全球化的思想和政策注定是短命的,它不会也不可能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走势。
从历史视域看,经济全球化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经济全球化也并非是疫情扩散的最根本原因,疫情扩散也不可能终止全球化。就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而言,逆全球化与全球化始终相伴而生。在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时期,“逆全球化”现象的实质是殖民与反殖民的斗争。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各国纷纷奉行对外开放政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相互交流、相互依存、相互竞争中推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但伴随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全球化带来的南北贫富差距以及主要经济体内部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滞后、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一系列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质疑、批判和反全球化的社会思潮逐渐孕育,最终形成了与全球化相对立的当代“逆全球化”思潮。纵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史,逆全球化始终与经济全球化相伴而行,但并未改变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经济全球化进程持续推进,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过去每个世纪也都会发生几次大的各种各样的病毒疫情,经济全球化也都没有因疫情而终止。同样,今天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会也不可能终结经济全球化。
从理论视域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表明,孤立的封闭的国内市场、民族历史必将走向国际市场、世界历史,世界市场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它是以近代地理大发现为历史契机、以生产力发展和资本扩张为基本动力而逐步形成的。伴随生产力、各民族和国家间分工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生产社会化由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扩展到世界范围,形成国际分工深化和经济联系密切的趋势,推动世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就生产发展的客观条件而言,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资源禀赋上都不可能完备无缺,需要互换互补;在产业发展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通过分工联系组成国际产业链;在科学技术上都有不同专长,通过取长补短、精粹集成,推进世界科技创新与进步;在市场供需上可以在世界范围扩大需求与供给的对接,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在投融资上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动生产和市场的扩大,促进各国生产力的提升与发展。由此可见,生产的社会化、科学技术的国际化、供求关系的全球化,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扩容和深化,进而拉动提升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一个互动、反馈的大链条,这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客观作用的结果,不会也不可能因为一场疫情而被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终止。
从现实视域看,人类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孤木独支、独善其身。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世界市场已经形成一个整体,各国发展环环相扣,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一是就全球产业联系现实而言,各国的产业链已经形成了密切共生关系。即便在工业门类齐全的中国,也不能拥有生产这些产品所需的所有资源,更不用说产业门类比较欠缺的国家和地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已经形成了密切的产业链共生关系。二是就2016年以来全球经济景气趋于回升现实而言,与世界贸易链修复是息息相关的。同样,疫情后想快速恢复本国经济,依然离不开各国间经贸往来的支撑。三是就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球经贸现状而言,疫情既未终止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依然在继续。四是就新冠肺炎疫情救助而言,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团结合作。正是通过全球化,国际社会才能携起手来、互帮互助、共抗疫情。
综上,经济全球化大势不可逆转,新冠肺炎疫情既不会终结全球化,也不会让全球化暂停,而且人类战胜疫情的唯一出路是通过全球化加强国际社会团结合作。病毒不分国界,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其外,独善其身。国际社会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抗疫、共克时艰,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凝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合力,共建人类美好地球家园。
(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本文系2018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DUT18RW5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