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两会热议:法治筑坦途 全面奔小康

2020年05月22日08:0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

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有力促进了国家的改革发展、社会的和谐有序、司法的公平正义,群众享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治根基越来越牢固。

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代表委员再次聚焦“法治”,畅谈我国法治建设的喜人成就,探讨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良方益策。

科学

立法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引领改革发展 规范社会生活

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公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产经营都受其约束和保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柱。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到民法典正式提交本次全国人代会审议,新中国历史上首部民法典的编纂,一直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2019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制定或修订出台了证券法、疫苗管理法、法官法、检察官法等一系列法律制度。“及时、务实、权威、管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吕红兵委员说,一年多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或修订的一系列法律,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正在推进的脱贫攻坚是一项浩大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各地在立法保障脱贫攻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作明代表介绍,四川制定出台了《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并形成执法检查、专题询问、工作评议、专项监督的“组合拳”,“项目安排、资金使用都必须有法可依,才能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精准有序,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检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

发展要高质量,立法也要高质量。“要紧扣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人民群众重大关切研究立法计划,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同时,地方立法要结合地方特色,在可操作性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地方立法对国家法律制度的配套、补充、探索作用。”刘作明说。

吕红兵委员说:“如何进一步创新公众参与形式,让立法工作更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应群众所急所盼所需?改革进入深水区,法律如何更加主动地适应改革发展需要,发挥引领性和规范性作用?这些都是提高立法质量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严格

执法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社会和谐有序 百姓安居乐业

全面小康离不开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这对严格执法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不断净化社会环境;“放管服”改革有序推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依法保护生态环境……通过严格执法,让社会更加和谐有序,百姓更加安居乐业。

辽宁安行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李宗胜代表以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为例,讲述我国严格执法方面的进步。他说:“不少地方建立健全农民工维权中心或者联席工作机制,加强工资支付的监察执法,并且建立‘黑名单’制度,从健全诚信体系、严格市场准入等方面严惩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单位。2019年末,国务院还统一部署开展了根治欠薪冬季攻坚行动,让农民工不再忧‘薪’,效果显著。”

“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离不开法治的全方位保障。”四川恒和信律师事务所主任李正国委员介绍,在成都,有关部门着力加强治安管理、市场监管等执法工作,严厉查处各类哄抬防疫用品价格的违法行为,依法打击抗拒疫情防控、暴力伤医、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了社会安定有序。

严格执法,既要求对执法对象依法严格监管,也要求执法主体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李正国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执法效率。同时,细化完善执法规范,一旦出现执法不当、执法过错,应及时追责问责,提升执法公信力。

实践证明,执法机制理顺了,执法盲区就减少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法治保障就更有力了。近年来,机构改革让综合执法得到了加强,权责清单也让执法权责更加明晰了。“下一步,还需关注现实生活中多头执法的情况,还要注意行政执法与公共服务的角色运用,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越位错位。”李宗胜代表说。

公正

司法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彰显公平正义 提升司法权威

公正司法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司法机关深化司法改革,更好发挥审判、检察职能作用,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丰富的内涵,对人民法院而言,就是要通过公正、高效、便捷的司法活动,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杨临萍代表介绍,重庆法院系统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的制度体系,确保依法公正审判,维护群众合法利益。

在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民进河南省委副主委沈开举委员看来,无论是基本解决“执行难”,还是深入开展公益诉讼,或是主动打击扶贫领域的不作为、乱作为,都彰显了司法公正、司法为民的理念,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法治获得感。

“当然,司法实践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案多人少’矛盾。”杨临萍代表说,以重庆法院系统为例,2015年受理案件不到60万件,2019年已突破100万件,人均结案350件。为更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一方面,司法人员要讲奉献、讲担当;另一方面,也应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优化管理机制以提高办案效率。

生活中,仍有一些群众对判决结果不满意。这既有当事人不懂法的因素,也有司法机关工作不到位的情况。江苏省律师协会副会长车捷代表建议,法院系统应进一步加强指导性案例的研究、司法大数据的开发,让案件审理更专业公正,提升司法权威,同时进一步破解“执行难”,让群众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

全民

守法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坚定法治信仰 善用法治思维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法治是美好生活的“护身符”,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工作会更顺心,生活会更舒心。

“相对于城市,一些农村边远地区的法律服务资源仍很匮乏。在实践中,为避免‘因案致贫’的发生,很多地方都会将法律服务资源向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倾斜。”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戴红兵委员介绍,广西法院系统在农村地区设立了法官工作站、推行巡回审判,把法庭搬到田间地头,把法律送到村民家中,解决了农村群众享受法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贵州惠水县濛江街道新民社区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居民来自全县178个偏远村寨。新居有了新气象,当地司法行政部门借助信息技术,搭建了司法智慧服务网络平台,设立了社区电子普法站,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学法用法。“以前,群众遇到问题很少找律师。现在大家都学会遇事找法了。”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代表说。

据安徽泗县泗城镇花园井社区党总支书记岳喜环代表介绍,如今当地每个村(社区)都有法律顾问,定期通过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等形式为村(居)民服务。“群众遇到矛盾纠纷了,能用法说话的就要用法说话。”岳喜环说。

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风尚,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如今,各地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宪法法律活动,依法制定权责清单,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的氛围越来越浓。

“疫情防控中,我们牢牢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小区管控、维护市场秩序等,从中深刻感受到,法治是社会安定有序的基石,对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起到了重要作用。”湖北省黄冈市市长邱丽新代表说,要不断提升政府决策、行政的法治化水平,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

(本报记者张洋、赵兵、刘新吾、巨云鹏、孟祥夫、李龙伊)

《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22日 14 版)

(责编:任一林、万鹏)
相关专题
· 重要评论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