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乂嘉
2020年02月10日07:2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制度理论研究提供新的历史机遇。学者们应抓住机遇,通过深入研究,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贡献制度研究成果。
■我国制度理论研究要从中国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同时,学习和借鉴国外制度理论研究的有益成果,增强中国制度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让中国制度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广大学者应着眼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构筑中国制度理论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在制度理论研究上不断迈出新步伐。
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制度创制和变迁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制度对于规范、塑造、调整、优化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制度建设得好、制度竞争力强,不仅有利于提升人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实现国家发展、社会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对于什么样的制度是好制度,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都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这些思想成果既推动制度建设和创新,也带来相关学术理论的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上进行不懈探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全会强调,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如何坚持和巩固、完善和发展、遵守和执行制度,如何使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制度理论研究面临的重大课题。
把握制度理论研究的历史机遇
研究中国的制度理论,需要从中国制度发展的历史逻辑出发。中国古代产生了丰富的关于国家制度和治理的思想。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危机,多种政治力量纷纷探寻新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方式,但都没有成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开始自主探索实践、改革创新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后,我们把历史传承、因地制宜、学习借鉴等发展路径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从历史发展大逻辑着眼,才能正确把握中国制度理论研究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方向。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过程中,学者们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吸收借鉴人类制度文明研究成果,同时立足中国实际,积极推进中国制度理论发展完善。我们党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不懈探索的历程,改革开放突破僵化认识、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历程,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历程等,为我国学者建构自主性的制度理论提供了重要实践支撑。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制度理论研究迎来新的历史机遇。201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经济社会发展对制度建设也提出更高要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通过制度建设来不断解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需要融入制度建设中。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一系列高度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需要制度建设予以回应,在这方面我们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学者们应抓住制度研究的历史机遇,担负起制度理论研究的历史使命,通过深入研究,探索如何完善和创新制度以更好深化改革、提高发展质量,将制度理论研究做实做深做透,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贡献制度研究成果。
增强制度理论研究的自主性
增强自主性是建构制度理论的前提。扎根本国土壤、汲取丰沛养分,制度理论研究才能具有解释力和指导性。制度理论研究应当立足国家制度建设实践,为国家制度的长期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当前,我国制度理论研究要从中国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努力推出能够满足我国现实需要的制度理论,形成体现原创性、具有时代性的研究成果。
探索有效解决中国问题的制度理论和实践,是发展中国制度理论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创新性为中国制度理论进行自主性、原创性研究提供了源头活水和丰沃土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中国制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党在制度顶层设计和整体实现路径上的智慧,广大人民群众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实际治理经验等,都是中国制度理论研究的创新生长点。
增强研究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要关起门来另起炉灶。理论是对一般性规律的总结,具有普遍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植根中国大地的制度体系,无疑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世界角度来看,中国制度建设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也为人类探索建设更好社会制度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研究中国制度,既不能脱离中国实际,也不能脱离世界孤立地考察。中国制度要解决的大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问题,也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在研究中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和借鉴他国制度理论研究的有益成果。同时,用国际社会听得懂的话语和逻辑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国制度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制度的认识和认同,让中国制度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推动制度理论研究迈上新台阶
制度成熟和定型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同样,自主进行制度理论研究并形成体系化成果也要进行长期的艰辛探索。制度理论通常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渐发展成熟,制度理论发展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对已有学术成果进行发掘整理,经过长期研究积累才可能实现突破。当前,广大学者应着眼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构筑中国制度理论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在制度理论研究上不断迈出新步伐。
在制度复杂性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如何实现高质量制度供给,是制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是当前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制度研究的重点应包括如何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使制度建设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如何确保各项制度设计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更加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凝聚人民智慧;如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等。此外,还应注重研究如何优化群众和专家参与,提高制度从思想到政策、从政策到实践的转化效率,加强制度的回应性,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提供学理支持。
创新是对制度理论研究的重要要求。制度理论研究要对实践作出贡献,关键在于其创新性,能够对中国制度完善发展提供新的解释、新的阐发。制度理论只有增强创新性,才能具备解释力和引领性。中国制度理论创新性的本源在于制度本身具有创新性。应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努力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在提出具有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制度理念、主张、方案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
系统性是理论体系的重要特征。成体系的理论通常是要素完整、逻辑严密、洞察深刻的。在我国进行制度理论研究,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需要打通学科界限,取不同学科研究范式之长,努力在核心议题、基本理论与概念、研究方法、经验归纳等多个方面形成相互呼应和支持的完整体系。同时,还应关注如何在横向、纵向和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打造相互衔接、相互融通的制度格局,如何增强制度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新技术在制度建设中的应用、机构职能和程序的优化、制度如何促进创新和发挥激励功能等,也是制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应不断总结已有研究成果,逐步突破研究中的难题,不断增强制度研究自信,推动中国制度理论研究不断迈上新台阶。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0年02月10日 09 版)
相关专题 |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