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在传统节日文化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李明

2020年01月23日08:08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在传统节日文化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性、节律性、传承性、全民性等特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价值观念,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春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文化契合,在春节广泛开展民俗文化、文艺惠民、公益帮扶、文明新风等文化实践活动,有利于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向“生活形态”的回归,增进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厚情感,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以民俗文化守根

  民俗文化是年深日久的生活习惯、情感积淀和文化记忆,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个性特征、精神风貌和文化标识,具有广泛的群众认同性和深远的价值引领力。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资源。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饱含着浓烈的亲情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是最能展示民俗文化的舞台。春节期间的民俗文化活动包括挂灯笼、写春联、粘窗花、贴年画、包饺子、吃年夜饭、放鞭炮、看春晚、祭灶、请福、守岁、拜年、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逛庙会等。在新春佳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往往比单纯的道德说教更生动、更广泛、更有效。民俗文化所展示的价值内涵和独特魅力,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人民,也最能集聚人心、集聚情感、集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春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就是要把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融入社会环境和生活场景,用主流价值观念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文明新风。同时,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民俗流变,有利于绵延和承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彰显其时代价值和永恒魅力,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以文艺惠民铸魂

  文以载道,文以传情,文以植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一言以蔽之,文艺是绝佳的精神食粮,触及人的灵魂,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春节期间,人们跋涉千里与亲人相聚,享受团圆之乐,在放松身心、安顿精神之时,尤其需要以文艺的力量来营造繁荣、安定、欢庆、祥和的社会文化氛围,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文艺是价值的载体,价值是文艺的内核。在千家万户阖家团圆的节日里,积极开展体现时代特色、突出社会潮流、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以精彩的文艺活动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以直观的价值表达影响人、培育人、塑造人,有助于让人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通过各类文艺作品、各种文艺活动传递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公益帮扶暖心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助人为乐、团结友爱、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超越时间和空间,贯穿于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时期和每一个领域,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营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公益帮扶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具体体现。在亿万游子归家团圆的新春佳节,组织好各类公益帮扶活动,帮助困难群众解决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是聚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以公益帮扶暖“心”,就是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广泛调动各方力量,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积极搭建各类平台,推进公益帮扶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深入学校、深入家庭。扩大公益帮扶的辐射作用,激发人民群众关心社会的热情,把公益帮扶的温暖传递到千家万户,把善行义举的真情传播到人们心间,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形成同频共振、同心同向的强大正效应。

  以文明新风育人

  良好社会风尚能够温润心灵、引人向善,促进社会和谐运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春节是社会文明风尚的良好展示台,也是社会陈规陋习的集中爆发点。餐桌豪饮斗酒、公路抢车占道、景区乱扔垃圾、庙会踩踏文物、聚众参与赌博等,这些不和谐的音符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必须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共筑美好生活的文明新风,用文明新风展示优良美德。

  弘扬文明新风,就要积极倡导文明餐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服务、文明经营、文明执法等,普及工作生活、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公共场所等方面的文明规范,引导人们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同时,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抵制封建迷信、陈规陋习和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打击防范黑恶势力和非法宗教势力,倡导科学文明卫生绿色的生活方式,把不良风气压下去,把良好风尚立起来。广泛开展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三下乡”活动、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和礼仪礼节、礼貌活动等,通过有温度、有年味、有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任何一种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确立,都有其固有的文化根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扎根、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传承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寄托着人们“回家过年”的美好期盼。借助春节等传统节日,可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准对接,与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深度融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大众化,接地气、贴民心,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作者:李明,系郑州大学博士后、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责编:任一林、万鹏)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