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中国质量报刊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学习小组
2019年11月07日19:10 来源:中国质量报
序言
饱经沧桑、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迎来了自己新的伟大时代,创造了自己新的伟大理论。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迈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确立,党的指导思想发展出了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的伟大时代,是开启伟大复兴新征程的这样一个新时代:尽管中国仍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旧属于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性质和地位没有变,但我国正迈向新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这种新局面,亟需有与时俱进的新科学理论进行指导。
新的伟大理论,是指导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得以实现的这样一个新理论:它科学系统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怎样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两个宏大课题。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聚焦新的时代命题,凝结新的思想精华,总结开创性独创性的实践经验,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方面的基本问题,并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等各方面做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为我们聚合磅礴之力走好自己的路,提供了更具实践广度、理论深度、历史厚度的思想理论支撑。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理论指引伟大时代,伟大理论推动伟大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在伟大复兴时代应运而生、孕育而长,它已经并必将在中国人民向着目标奋进的伟大实践中,发挥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与时俱进的科学指南。
一、纵览国内国际发展脉络,确立新时代中国历史方位
马克思说:“问题是时代的口号”。一个先进的政党,总是善于倾听时代的声音,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了我们的“重大时代课题”,也是当代共产党人面对的“时代之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承让无数先烈为之奋斗的初心、无数民众为之感动的使命,在回答“时代之问”中形成了“时代之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时代”是一个时间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指的是我国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部战略任务的时代,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从而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
这里有三个范畴,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战略任务”,这三个范畴是相互联系的。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因为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经历了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的民族苦难,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奋勇抗争。而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要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为此,中国人民就要进行两场伟大的革命,一场是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一场是生产力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就是中国人民伟大的生产力革命。中国能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因此,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日,就是我们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部战略任务之时,亦即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之期。而我们所强调的“新时代”,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部战略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基点,纵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来龙去脉,我们清楚地看到其深厚的内在逻辑、历史必然与现实呼唤,既勾勒出中华民族救亡求索与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指引的历史际会,又折射出中华民族富强征程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前行,同时还尽显中华民族复兴新时代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互生共融。
2.新时代需要新思想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的伟大时代,必然催生治国理政新思想。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力量源泉,并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环境发展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都前所未有。在新的历史性“赶考”中,体现外部忧患的“修昔底德陷阱”、内部挑战的“中等收入陷阱”、政府与群众关系的“塔西佗陷阱”时刻考验着我们党的执政智慧和能力。面对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砥砺奋进,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这些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汇聚成新的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3.新思想引领新时代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为实现这一伟大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和斗争,终于建立了新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新的长征,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正是中华民族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一洗中华民族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耻辱,实现民族复兴的行动指南。这就是这一科学思想的伟大贡献和历史地位。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将迈出新步伐。中国也在经历着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进程。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就是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告诉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这就决定了所谓的担当,决不是空洞的口号,需要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更脚踏实地的实践。
二、精心谋篇布局设计,绘就了时代发展的宏伟蓝图
如椽巨笔绘蓝图,指点江山画卷舒。
进入新时代,站在历史和时代交叉点上,面对国际国内困难和机遇,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完成“站起来、富起来”的历史任务上,再次承担起了“强起来”的责任使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绘就了宏伟蓝图:那就是“两大布局”: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下简称“两大布局”),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4.“两大布局”是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航标的路线图
“两大布局”坚定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明确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无论在近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还是在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两大布局”自信地安排了时间节点:第一个节点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节点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个节点是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宏伟蓝图目标更伟大、前景更光明。
顺着“两大布局”的“路线图”回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路径脉络清晰明了,内容日渐厚重:十六大报告提出“三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十七大报告提出“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三次党的代表大会,实现了三次跃升。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相继就“四个全面”进行专题研究部署,都是基于中国“螺旋式上升”发展的现实情况作出的战略决策,目标越来越丰富、全面,且坚定不移,折射出党的自我提升过程和高度。
5.“两大布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任务表
“两大布局”强调了基本遵循——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部署了分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如何在960万平方公里广阔的土地上绘就最新最美的画卷,那就要进一步明确任务分工、统筹联动、全面推进。
首先要准确理解消化“两大布局”各自的总任务、子目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中心,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核心,社会建设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目标。“四个全面”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保证。而且“两大布局”中的每一项布局,既有宏观的综合战略考量,又有微观的措施要求跟进,否则,“两大布局”就失去了支撑抓手。
其次要整体把握“两大布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联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全过程,是现阶段至未来阶段的战略目标和总体规划。“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眼于第一个百年目标,是现阶段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二者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中,“五位一体”中的每一“位”都对应着“四个全面”的全要素。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因此通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带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实现。
6.“两大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长征的宣言书
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历史潮流奔腾向前,只要人民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人,共产主义理想就一定能够在不断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中一步一步实现。
“两大布局”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作出的战略性布局,吸引着想要透过中国找寻未来方向的世界目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长征的宣言书。
首先,她坦承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状,直面中国现实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中国实际从战略高度既设计了全局性的,又部署了阶段性的,更安排了可操作的目标任务。她宣言要在坚定共产主义必定实现的基础上,致力于在解决十几亿人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改善中国现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她不断丰富治国理政内容,宣言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向世界提供“公共产品”。围绕着统筹推进“两大布局”,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倡导以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合作目标,铺开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画卷,出走了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一带一路”建设新征程,提出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新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实现共产主义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达成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树牢了时代发展的人民中心
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2019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向千千万万最普通的劳动者致以最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这一论断,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也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
7.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
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人民常常被比为载舟的水,喻为耕种的地,视为枝叶的根。古语有云:“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切身体会民心所向、民瘼所在、民生疾苦。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正因为鲜红的党旗上始终铭刻着“人民”二字,我们党才获得了深厚的土壤与不竭的动力。
回首来时路,从当年的“最后一块布做军装”,到“最后一碗米做军粮”;从“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到“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热血谱写出人民对党的无限忠诚。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无论多苦多难,人民群众始终坚定地跟党走;无论时光如何变迁,“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把初心和使命定位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人民”二字,力重千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必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必须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克服困难、赢得胜利。”“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胜利前进的不竭力量源泉。”
8.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有了人民的支持和信任,依靠人民的奋斗和拼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习近平同志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这是铿锵的誓言,更是坚定的行动。
从“人均钢铁产量只够打一把镰刀”“一根螺丝钉都要进口”,到“220多种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曾经跌倒的中国人,体会到了“站起来”的欢欣;
从“4万万人吃不饱”“凭票供应”,到“扫码支付”“手机点餐”,曾经贫穷的中国人,感受到了“富起来”的踏实;
从“两弹一星”“神舟飞天”,到“北斗巡天”“嫦娥奔月”,走向复兴的中国人,真正拥有了“强起来”的自信;
从增长贡献、贸易贡献,到减贫贡献、绿色贡献,再到发展经验贡献、社会治理经验贡献,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世界繁荣进步的“发动机”、各国合作共赢的“助推器”。
最伟大的力量源于人民,最实在的成果惠于人民。在一穷二白的一张白纸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正在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的变革”,“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些事实,充分展示了拥有13亿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战胜困难的根本保证,是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是走向复兴的深厚根基。
9.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新时代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了人民至上的基本理念,为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提供了价值导向。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带着求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人民在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行。人民不仅见证与分享着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更参与和推动了国家民族的浩荡前行。
如今,从江南到北国,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山区,从陆地到海洋,“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平安中国”的蓝图徐徐展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如今,以人民为中心正贯彻于一个个具体而务实的改革举措、发展方略。深化改革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法治建设回应更多的百姓期盼,正风反腐打造更加清明的政治生态,决战脱贫攻坚兑现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不仅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激发出蕴藏于亿万人民之中的创造伟力。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四、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提供了时代发展的强大动力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掀起了席卷中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同时,也成为了撬动改革开放的哲学杠杆。
这场讨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深入,既成为改革开放的前奏,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奏,使中国在道路探索上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检验的良性互动。
10.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华民族发展最快、进步最大、变化最深刻的历史时期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让中国这样一个具有超大国土空间、超长历史纵深、超大人口规模的大国,在短短40多年间创造出震撼世界的经济奇迹,创造出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历史伟业。改革开放铸就的改革开放精神,推动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领域取得了无与伦比的辉煌业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到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又增长到了90.03万亿元。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以上,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了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1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旗帜“志不改、道不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确立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等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确立了以问题意识破解难题,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统一,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等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强调:“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长期坚持,决不动摇。”这些重要论述,鲜明回答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的问题,宣示了我们改什么、怎么改必须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指明了在改革新征途上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并在改革新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改革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作出了一系列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判断,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战略部署和实施方略,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改革开放精神的思想内涵,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12.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精神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首先,改革开放是改变中华民族面貌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为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源源不断地贡献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精神必将成为继续鼓舞中华民族创造更加灿烂更加辉煌未来的不竭动力。
其次,改革开放精神是改变中国人民面貌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均得以大幅提升。是改革开放,塑造了新时期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全新面貌,让中国人民对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加坚定、更加自信。
再次,改革开放精神是改变中国共产党面貌的不竭动力。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党的执政能力、把方向、谋大局、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不断提升,塑造了中国共产党新时代的新面貌,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脊梁,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实现伟大梦想的主心骨。
改革开放成就中国的今天,也将决定中国的未来。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逆全球化思潮、贸易保护主义暗流涌动,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抬头,“黑天鹅”“灰犀牛”不时冒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仍然突出。但变革仍然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任务更加紧迫,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除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别无他途。
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深水区,面临的都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和难啃的“硬骨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越是环境复杂,我们越是要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五、坚定树立“四个自信”,确保了时代发展的正确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方向的内在保障。坚定树立“四个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重要意义。
13.“四个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四个自信”是我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伟大成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观点的创新发展,是时代发展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
“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制定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对党和人民事业产生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的7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逐步绘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蓝图,集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是我党最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表述。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我们党的代表大会文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的初步表达。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强调“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是我们党的代表大会文件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最早表述。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向全党明确提出了坚持“四个自信”的整体战略要求。
“四个自信”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思维定式,完善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力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去马克思主义化”等错误思潮。“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14.“四个自信”是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方向的内在保障
信念决定方向。“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要牢记我们党从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四个自信”是我党对自身禀赋和追求的高度认同与肯定,是对自身奋斗目标的坚定信念,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方向的内在保障。
从时代的角度来看,近代以来,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生搬硬套别国经验、别国模式都没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同于“苏联模式”,更与“西方模式”有着本质区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不能比拟的巨大成就。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局部开放,再到全方位开放;从贫穷落后到解决温饱再到生活富裕的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连续保持年均9%左右的增长速度。“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15.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全党“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中国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接近民族复兴的转折点”。党的十九大,为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实现擘画了“时间表”和“路线图”。从现在到2020年,中国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使有的西方国家把我国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它们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旗号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刻意曲解、抹黑“中国梦”和“中国道路”。面对外部风云变幻,习近平指出,“我们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势的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不移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思想和行动统一,需要全党在时代的发展中继续坚持“四个自信”。
从时代的角度看,近些年来,我党制定的战略部署,如“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等,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战略举措,通过提升我国经济实力,有效化解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渗透和影响,进一步让全党和全国人民把坚定“四个自信”成为自觉。从而保障“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方向不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最牢固的精神支撑。
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夯实了时代发展的稳定基础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为什么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哪些重大风险、如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否能够取得决胜,是中国共产党必须攻下来的“腊子口”、必须翻越的“火焰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关键少数”下的动员令,更是对全体党员发出的冲锋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16.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努力占据主动和有利地位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
风险是安全的隐患,防控风险能力是安全的保证。防控重大风险能力不足,本身就会成为国家安全的重大隐患。我们要把提高防控风险能力,放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的高度来认识,放在关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长治久安,我们党能否长期执政这个高度来认识。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新形势下,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就内含着防控风险的考验,面临的“四种危险”就包含着防控风险能力不足的危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就可能被迫中断。
17.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原因。
当前,我国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深刻认识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要求落到实处。
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进入了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在经济稳中向好、社会总体稳定的同时,各种风险挑战也不断显现。与此同时,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周边环境复杂敏感,来自外部环境的风险挑战不断升级。我们必须要对来自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外部环境、社会、党的建设等领域的重大风险有清醒认识,才能下好先手棋,掌握工作主动权。
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到面临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才能始终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8.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点是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底线思维,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正是底线思维的集中体现。只有坚持底线思维,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才能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而底线思维的内涵,既包括了守住底线,也包括了“兜底保护”。
比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坚守生态底线,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继续走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老路,同时可以激发活力,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又比如,在民生保障工作中,首先要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工作,打牢脱贫基础、织密民生保障网,才能保证困难群众一个都不掉队,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认知视角上,底线思维与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忧患意识在居安思危、思其所以危、思其终始等认知上,丰富了底线思维的内涵。
历史证明,要主动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必须牢固树立忧患意识。缺乏风险意识是最大的风险。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就是使命和担当,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木桶原理”警示全党既要善于补齐短板,更要注重加固底板;提出防控和化解各种重大风险,就是加固底板。他指出,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
19.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关键是要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坚持“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政策,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既要善于补齐短板,更要注重加固底板。
面对严峻复杂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深入研究风险发展规律,讲究斗争策略,牢牢掌握防范化解风险的战略主动权。
一是要坚持稳中求进,把稳定大局作为基本遵循。要立足“稳”这个大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全方位“稳”字当头,时刻绷紧防范风险这根弦,更加注重稳住社会面、稳住人心,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二是要建立健全风险研判处理机制,做好统筹协调工作。要定期对风险因素和苗头进行全面排查、深入研判,把防范风险放在重要位置,作任何决策都要把风险评估作为必经程序,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
三是提高对重大风险的敏锐性和鉴别力,做到分类施策。立足于防范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要敏锐把握风险传染、转化、联动规律,把握时效度,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果断决策、一击即中,从根本上解决风险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四是减存量、控增量、防变量,做到“精准拆弹”。要强化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从纷繁复杂的风险矛盾中找到规律。要坚持问题导向,有效化解历史遗留累积的存量问题,着力管控新形势下出现的增量问题,坚决遏制各类矛盾问题交叉感染、叠加升级产生的变量问题。
五是要冲锋在前,坚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斗争精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需要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要知难而进,突破利益固化藩篱,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涉“深水区”,啃“硬骨头”,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风骨、气节、操守、胆魄。要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永葆斗争精神,以顽强意志应对好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
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虽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建设好新时代,根本要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奋斗;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新时代的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富含对中国大国外交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判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开展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大国外交,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新形势下,努力创造出了对我国有利的国际环境。
20.新时代遭遇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复杂国际形势
当代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不巧的是,这一时期的国际形势却趋复杂化,给我们增加了不少困难。当今世界,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突出,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的思潮不断抬头,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成为难以跨越的鸿沟。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不仅不利于全世界的共同发展,也不利于中国的自身发展。
2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正确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提供了科学指南
在世界局势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解决世界经济、国际安全、全球治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方案、新的选择,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吸引力显著增强,中国日益发挥着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重要作用,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发展的。
中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增长最快的国家,没有关起门来搞独善其身,而是一直强调和全世界的共建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世界各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不仅为中国人民也为世界人民把握世界大势、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文章和著述,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好评,就是因为它提供了这样一种科学理论。
22.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便车”打造了覆盖世界的“朋友圈”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是世界舞台上最繁忙的大国元首之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大力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致力于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致力于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致力于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更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合作,我国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是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样亮丽的成绩单,得益于中国覆盖全球并越来越大的“朋友圈”。未来世界会风云不断变幻,特别是世界大国关系深度调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会不断引发“黑天鹅”“灰犀牛”出现,这些都会为中国实现伟大复兴带来新的挑战,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对继续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抱有充分的信心。
结语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建国创业、改革开放基础上接续发展而又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怎样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张蓝图绘到底,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华儿女一起为伟大中国梦继续拼搏奋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伟大时代正在继续展开,伟大理论正在不断丰富。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中国人民拼搏奋斗的力量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中国人民在这个伟大时代的伟大实践,必将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发展和创新,更加完善、更加科学、更加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行百里者半九十,前进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越是接近光辉的顶点,越要倍加谦虚谨慎,越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必将为我们排除一切困难提供科学指南,我们要时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力前行,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光辉篇章!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