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王娜 韩喜平

2019年10月25日08:09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为此提出了“八个相统一”。在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我们要深入理解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本质要求、科学内涵和实践路径,在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联动中,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集中体现着党和国家的意志,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实践性和主体性。而从这三个方面来讲,都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既注重用科学而系统的理论武装学生,同时也要重视用丰富而鲜活的事实和案例启发学生,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引导学生悟道明理,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从政治性来看,思政课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种取向既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又体现在课程内容上,也体现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上。为此,《意见》指出,“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正因如此,要做到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必须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将思政小课堂之门向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敞开,向国家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要求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敞开,积极聚焦社会发展需要、回应人民关切。

  从实践性来看,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思政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其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也要求必须开门办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同时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经验也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必须坚持将思政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实践办好思政课。

  从主体性来看,思政课教学不仅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更离不开青少年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健康成长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和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因此,思政课必须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将思政小课堂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既要坚持正确的理论传播,也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基层实践锻炼,敢于作为、敢于担当,并在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过程中汲取充足思想智慧,积累丰富人生经验。

  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应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高度融合于思政教学全过程,依托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善的育人体系和育人机制,有效提高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性。

  坚持问题牵引,激发学习动力。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基本路径。思政课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要直接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代办好思政课须立足实践需求,把思政课堂上所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内容与鲜活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要以基本理论知识为根基,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历史变革和时代发展,进一步体认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爱国情怀。引导学生运用思政课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在社会实践中全面理解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切实增强各方面能力。积极回应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所关心和关注的问题,满足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实践需要,进而使思政小课堂更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

  实现资源融通,凝聚育人合力。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关键在于有效整合多元教育主体和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合力。思政课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大学问,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需要统筹规划、多方合作,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多方资源,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教育主体协同互动,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营造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思政教育的浓厚氛围。

  加强机制协调,提升教育活力。体制机制的顺畅协调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保障。新时代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应进一步理顺课堂教育机制,推动建立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理顺实践教学机制,充分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博物馆等育人功能,与学校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理顺考核评价机制,严把教师的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成效纳入考核评价范围,构建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和社会主体参与活力。

   (作者:王娜 韩喜平,分别系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编:任一林、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