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永远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共产党宣言》的新时代解读

辛 鸣

2019年10月16日09:57    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党纲,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宣言》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纲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品格、政治立场、崇高理想和国际主义精神。170多年来,《宣言》深刻影响世界现代文明进程,深刻塑造人类社会发展形态,深刻改变无产阶级历史命运,深刻动员共产党人奋勇前行。中国共产党是《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学习《宣言》、运用《宣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和基本功。

一、《宣言》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到“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宣言》是由两个年轻人(1848年初马克思29岁,恩格斯27岁)用一个多月时间在布鲁塞尔一间小小的“白天鹅咖啡馆”写就的,是“天才”和“能手”(恩格斯的自谦)[1]通力合作的结晶。但从大历史背景看,《宣言》更是由19世纪中叶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这个大时代写就的,是时代风云的回声,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一)社会基础

始于176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到1840年代已经在欧洲一些国家取得决定性胜利。西欧社会从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阶段跨入大机器工业阶段,进入了历史学上的所谓“机器时代”。社会化大生产在使社会财富急剧增长的同时,也推动社会结构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在西欧社会占据了统治地位。

这一变革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进步,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矛盾与危机。生产越来越社会化,生产资料却越来越为少数私人资本家所占有。改善技术装备、扩大生产规模促进了“资本积累”,压低产业工人工资、削弱生活消费水平导致“贫困积累”,两者叠加造成了过去时代从未出现过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1825年英国首次爆发危机,随后每隔十年八年周期性地爆发,1847年经济危机更是波及了整个欧洲。

产业革命是技术革命更是社会革命,造就了现代资产阶级和现代无产阶级。从19世纪初英国工人以破坏机器为手段反对工厂主压迫和剥削的“卢德运动”到1830-18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走上政治舞台的新兴无产阶级逐渐从“自在的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最初进行的“自发的斗争”亦逐渐转变为“自觉的斗争”。恩格斯在1844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工人阶级处境悲惨的原因不应当到这些小的弊病中去寻找,而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2]体现的正是这样的政治觉醒。资本主义刚刚登上历史舞台,变革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也随之进入理论和实践的视野。

时代的澎湃、实践的壮阔呼唤并孕育着思想的爆发,《宣言》应运而生。这正是《宣言》所讲的:“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3]马克思恩格斯以深邃的历史视野穿透历史的迷雾,以敏锐的哲学思维抓住时代的本质,在深刻洞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时代之先声,领时代之风骚,用对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历史实践的科学诊断为当时以及后来更长的“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4]提供了思想指引与行动纲领。

(二)写作情况

毛泽东讲:“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5]无产阶级组织起来就要有政党,政党就要亮出自己的主义,宣示自己的纲领。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其前身为正义者同盟,系一个由无产阶级化的手工业工人组成的德国政治流亡者秘密组织,1847年在马克思恩格斯引领下改组改名。在同年11月举行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马克思恩格斯受委托为其起草一个“准备公布的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底历时一个多月,于1948年2月《宣言》以德文在伦敦出版。《宣言》吸收了恩格斯1847年6月和10月为同盟起草的纲领草案《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的基本思想,并按照恩格斯建议,不再采用教义问答形式,而是采用内容连贯、逻辑严谨的论述方式,以便“或多或少地叙述历史”[6],更好地让“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7]。或许是出于体现文本上的接续和思想上的致敬,《宣言》在1872、1883、1890年德文版的书名是《共产主义宣言》。这也昭示着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本质同一,政党和主义的高度统一。

(三)文本结构

《宣言》分正文和序言两个部分。

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主要阐述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深刻阐明了关于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的一般原理,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科学证明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主要阐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既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必要性,又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纲领,驳斥了资产阶级攻击共产党人的种种责难,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第三章《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主要从政治上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包括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主要阐述共产党对其他党派的策略,阐明了共产党人既要立足于现实,积极参加和支持当前的革命斗争,包括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革命,又不能因之忘记无产阶级的革命原则和最终目标。

7篇序言分别是1872年德文版序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这7篇序言阐明了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观,强调《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回顾了《宣言》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历史,论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对于全面深刻地把握《宣言》的精神要义与理论精髓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序言和正文浑然一体共同构成《宣言》全部内容。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序言是正文的再创造。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讲:“《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利来加以修改”[8]。但客观上随着时间的演进、实践的深化,正文中的一些观点或需要重申、强调,或需要修正、补充。这一任务就是由7篇序言来完成的。序言所跨年度几乎涵盖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其后理论创造的全过程(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后两年,恩格斯逝世),这就意味着马克思恩格斯后来的一些思想成果,包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的新认识、新论断都可以也事实上确实通过序言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讲《宣言》的写作是1848年,但《宣言》的完成贯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这样一种理论创造模式更加奠定了《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之首的地位。

二、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

学习《宣言》当然要对文中的重大观点、重要论断、重点概念做到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把握。但是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仅仅局限在一些具体的提法、论断和概念上。这样不仅不可能做到真正全面准确理解,甚至还可能步入认识误区。如果说《宣言》中的提法、论断、概念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要找到一根红线把他们串联起来才能看出全貌和要义,也才能看清楚这些提法、论断、概念各自的理论定位与理论意义,这根红线就是《宣言》的基本思想。

对于《宣言》的基本思想,恩格斯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用三句话讲得很清楚:“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9]。1888年英文版序言又以基本相同的话语重申了这一“核心的基本思想”,并且更进一步强调“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10]。

《宣言》在序言中之所以反复重申这三句话,因为这三句话是“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11]的最鲜明的体现。从唯物史观理论逻辑的三个维度,社会形态——社会动力——社会改造,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结论。我们通过这样一个理论框架,可以更好地理解《宣言》中一些观点、论断、提法的本真含义和内在逻辑。

(一)社会形态

“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这句话是讲经济社会形态及其逻辑,在一个社会中经济生产、社会结构、政治观念在实质上是一体的,也必然是一体的。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经济生产”替换成了“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意在突出经济生产的社会属性。这一思想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讲得更清楚:“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2]基于这样的逻辑,《宣言》中的一些论断就很好理解了。

1.“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13]。《宣言》以“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为使命,但“《宣言》十分公正地评价了资本主义在先前所起过的革命作用。”[14]甚至连资产阶级自己都未见得做出过如此精准到位的评价。《宣言》认为这“非常革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15]二是消除了匮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成果,以至于出现了生产过剩(虽然是以“社会瘟疫”的形态出现),而这“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是难以想象的。三是开启了世界历史进程。“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6]

所以,资产阶级的产生并不是一个偶然的历史错误。 “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17]历经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17-18世纪启蒙运动,1789年法国大革命,数百年的演进让资产阶级走到了社会历史前台。资产阶级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18]。其中的差别不是量的不同而是质的变化。对于资产阶级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过的进步作用,《宣言》是不吝笔墨的。

2.“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9]。有什么样的经济生产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以及相应的政治的和精神的形态。资产阶级为了自己的存在,为了其生产方式的推行,当然要按照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可以自由统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20]传统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被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取代了;上千年来的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等情感被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资产阶级建立的这个新世界依然延续着的过去已有的剥削,但这种剥削形态已经不再屑于用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来装点门面,而是更公开、更无耻、更直接、更露骨。曾几何时一些职业被笼罩上了“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医生救死扶伤,律师维护正义,诗人讴歌美好,学者传播知识,但是在资本面前不过是“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甚至连人的尊严都可以拿来卖。资产阶级通过这一切营造出一个让资本自由增殖的制度环境,扫除一切有可能影响资本自由增殖的因素,不管它是良心、亲情还是虔诚、热忱。

最后归结到社会制度和统治形态上,这个世界“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21]通过炸毁封建的所有制关系,资产阶级完成了从革命者向统治者的转变。

3.“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2]。我们注意,《宣言》用一个“曾经”、一个“过”字,宣告了资产阶级革命作用已经是过去完成时。 因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23]“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与“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还要快”的矛盾导致的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挥之不去的梦魇。

更重要的是资产阶级还生产出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24]而且资产阶级创造的工业进步和物质条件更加放大了这一力量,让工人可以更便捷地组织起来。“中世纪的市民靠乡间小道需要几百年才能达到的联合,现代的无产者利用铁路只要几年就可以达到了。”[25]资产阶级为了财富积累和资本增殖需要把“工人群众就像士兵一样组织起来”,但事实上这相当于组织起了一支消灭自己的强大军队。

从现象上看,现代资本主义还在继续发展过程中,甚至还不时地出现或大或小的繁荣。但是借用经济学的一个概念,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边际效应”早已开始大大下降。换句话讲,本来在现代生产力水平下,资本主义社会理当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但是生产力的推动力、爆发力已经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深深束缚遏制住了。所以,尽管资产阶级的利己观念“使你们把自己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从历史的、在生产过程中是暂时的关系变成永恒的自然规律和理性规律”,但这不过是“一切灭亡了的统治阶级所共有的”梦呓。《宣言》明确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是理论逻辑的必然,是历史规律的不可避免。近六十多年来为大家所熟知的“两个必然”的论断,其思想资源正是来自《宣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从社会制度形态上得出的同样结论。

当然,正如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的灭亡也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阐述了这一思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26]这就是“两个决不会”的思想。把“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贯通起来,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的认识会更全面准确。

(二)社会动力

“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 这句话讲的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体现及其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识。

1.“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7]。这是《宣言》第一章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关于这句话,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上加了一个注:“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在1847年,社会的史前史、成文史以前的社会组织,几乎还没有人知道。”其实在1852年,马克思致约?魏德迈的信中就已经提出“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8]。但这些阐述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恩格斯弱化阶级斗争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根本性的地位。

在人类社会早期是有过一段不存在阶级的时期,在人类社会的未来更高级形态阶级也会消亡,但至少在当下这个历史时代,包括此前很长时期和此后很长时期,阶级是客观存在的。存在阶级就必然存在阶级斗争,这本质上是社会基本矛盾的现实外化,不会因为把头埋进沙子里就消失了、就不存在了。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之前的各个历史时代,不同阶级,像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等,相互之间或隐蔽或公开的斗争不断,而且同一个社会内部可能会有众多的阶级之间相互斗争。但是到了资产阶级时代,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宣言》明确提出:“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多阶级间的斗争可能会相互抵消而使得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斗争烈度相对和缓。两大阶级间的斗争烈度则可能以几何级数增加,以至于“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29]。这又从另外一个侧面旁证了“两个必然”的结论。

2.“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进行阶级斗争,首先要把阶级成员组织起来。资产阶级可以通过其生产关系及其掌握的国家机器实现组织,无产阶级就需要有自己的政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要让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要让无产阶级的运动保持正确的方向,就要有共产党。

领导无产阶级运动的使命之所以落到共产党的肩上,源自共产党的政治品格。《宣言》明确提出共产党的三大政治品格:一是与工人阶级的高度一致性。“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二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三是先进的政治素质与政治能力。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比其余无产阶级群众更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这三大政治品格既是共产党能走向成功夺取胜利的法宝,也是检验是否是真正共产党的试金石。

3.“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30]。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明确阶级斗争有三种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理论斗争。既然如此,《宣言》中的这一论断就是片面的。其实这一论断强调的是,所有形式的斗争都要有着鲜明的政治属性,都会体现为一定意义上的政治斗争。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方面《宣言》强调这一论断,同时另一方面又专门用一章(第三章)的篇幅进行理论斗争,批判各种错误的社会主义思潮。

《宣言》把各种错误的社会主义思潮分为三类:反动的、保守的、批判的空想的。凡是要走回头路,要退回到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社会状态,都是反动的。像“臀部带有旧的封建纹章”的封建的社会主义;“企图重新把现代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硬塞到已被它们突破而且必然被突破的旧的所有制关系的框子里去”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的要求同政治运动对立起来”,反对共产主义的“野蛮破坏的”倾向的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凡是企图维护资本主义现有社会状态,属于保守的。这种思潮就是为了包装“资产者之为资产者,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这样的谎话。像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就诱使工人阶级厌弃一切革命运动,放弃政治改革,而仅仅致力于物质生活条件即经济关系改变。至于那些拒绝一切政治行动,特别是一切革命行动,总是梦想用试验的办法来实现社会空想,建造“法伦斯泰尔”、小“伊加利亚”、袖珍版的新耶路撒冷等思潮,《宣言》把它们称为是批判的空想的。《宣言》一针见血指出:“而为了建造这一切空中楼阁,他们就不得不呼吁资产阶级发善心和慷慨解囊。”这无异于与虎谋皮。

把各种社会思潮分作三类,正是从政治上考虑的。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所作的批判都是政治批判,与错误思潮进行的理论斗争自然也就是政治斗争了。

(三)社会改造

“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句话讲的是社会改造的基本规律。建设一个新社会,小修小补的改良主义是行不通的,局部的胜利也不可持久,也不会是真正的胜利。必须“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最终“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1.两个“最彻底的决裂”。《宣言》提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31]对于这一论断需要从必要和可能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看必要,源自生产关系和社会意识的阶级性。关于社会意识的阶级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过深入的阐述[32]。《宣言》再次重申 “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这一观点,正是为两个“最彻底的决裂”进行理论论证。既然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道德、宗教不过是资产阶级自我意识的华丽包装,隐藏在这些话语后面的全都是资产阶级利益。怎么能指望在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中为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正名,又怎么可能在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体系中获得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合法性。这一点我们从《宣言》导语中的第一句话便可看出端倪:“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对于这句话有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要把共产主义贬称“幽灵”。其实这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疏漏,而是当时旧欧洲一切势力的“公认”,是在资产阶级的“传统的观念”塑造下一种话语的自然表达。

生产关系和社会意识的阶级性也为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作了注脚。确实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努力避免暴力,暴力的减少甚至可以看作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在一个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主导的社会中,任何试图以革命性改变旧秩序、旧关系的举动,不论是言语的还是行为的都会毫无疑义被判定为不合法、叛乱乃至恐怖主义,非暴力的空间从何而来。确实,恩格斯晚年对暴力革命问题做过再说明。但他首先声明的是:“无产阶级不通过暴力革命就不可能夺取自己的政治统治,即通往新社会的唯一大门,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意见是一致的。”[33]然后才讲在“以党的无产阶级性质不致因此发生问题为前提”下与资产阶级政党采取暂时的共同行动。

对此,无产阶级是有过血的教训。1871年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总结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34]他和恩格斯把这一结论写进了《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列宁说,这是“马克思认为对《共产党宣言》必须做出的唯一‘修改’”。并阐明了这一修改的含义:“马克思的意思是说工人阶级应当打碎、摧毁‘现成的国家机器’,而不只是简单地夺取这个机器。”[35]因为旧的国家机器是在旧的社会形态、旧的利益框架中生长起来的,从基因里不可避免带有与新社会格格不入的因素。

为此,“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36]这个世界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不仅统治者是崭新的,社会形态及其社会结构和政治的、精神的气象都是全新的。

2.消灭私有制。如何做到“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宣言》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在170多年后的世界尚没有消灭掉私有制,连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也支持鼓励多种所有制成分并表示长期不变的背景下,《宣言》的这一论断确乎显得有些不尽合群。于是诸色人等就出于各种各样的意图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重新诠释这一论断。其实正确理解这一论断要区分开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宣言》讲的是理论逻辑。第一,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共产党人要消灭的是“私有财产对十分之九的成员来说已经不存在”的私有制,是“那种以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财产为必要条件的所有制”。第二,并不是消灭供直接生命再生产用的劳动产品的个人占有。“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说共产主义 “要消灭个人挣得的、自己劳动得来的财产,要消灭构成个人的一切自由、活动和独立的基础的财产”,这是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的污蔑。第三,共产主义要把作为“社会力量”的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这里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37]是要让“活的劳动”支配“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要让“现在支配过去”,而不是“过去支配现在”。

至于说现在人类社会是否已经到了完全消灭私有制的历史阶段了,我们相信“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的共产党人会作出科学正确的判断的,其理论基石就是“两个决不会”思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共产党人就要淡漠乃至放弃这一历史使命,《宣言》早已对此作出回答:共产党人“在所有这些运动中,他们都强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的发展程度怎样。”[38] 不能因为路途迢迢就不现在出发。

3.共产主义。至于什么时间才会真正实现彻底决裂,实现了彻底决裂后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宣言》并没有给出具体清晰的路线图与时间表。因为这种思维与行为本身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方法论,不是流程管理操作手册。但是这并不妨碍对未来新社会作出哲学上、理论上的构想。

189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出版的《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恩格斯回答说,除了从《宣言》中摘出下面一段话外,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这段话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9]。

可以说这段话确实什么都没有讲,新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制度体制等一切具象性的内容都没有提及。但这句话又确实讲了很丰富的内涵。新社会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新社会的核心价值,新社会的自由发展等。结合《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反杜林论》等经典著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

三、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40]尽管《宣言》诞生170多年了,仍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我们要在时代“变”与“不变”大逻辑中感悟《宣言》的时代光辉。

(一)与时俱进

《宣言》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41]。

经典作家对待《宣言》的态度给我们做出示范。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某种一成不变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要防止不思进取的“我注六经”,反对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字里行间去找什么九鼎之言,反对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教训人。但是更不能搞自以为是的“六经注我”,往马克思主义中塞私货,把马克思主义已经明确批判的东西乔装打扮成所谓“创新”(列宁很形象地称之为“加工”)重新登堂入室,把马克思主义对手们“可以接受或者觉得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东西放在第一位来加以颂扬”[42]。应该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前一种现象教条主义的倾向比较突出,我们为之付出过代价。但是近几十年来,后一种现象歪曲篡改的情形时有发生,给社会种下不少苦果。像有的人总是想把“阶级斗争”的思想淡出马克思主义。我们反对搞阶级斗争扩大化,绝不意味着否定阶级斗争作为历史进步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是不能被一些个体的亲疏好恶所随意打扮。

对待经典要有正确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浩如繁星闪耀,但被尊称为“经”的也就两部。《宣言》被斯大林比喻为“圣经”和“福音书”[43],《资本论》被恩格斯引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44]。之所以称为“经”就在于永远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就在于其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如果动辄说《宣言》这个观点过时了,那个论断不管用了,乃至一些说法是错误的,这不是一个共产党人应该的态度。西方有句谚语,视巨人渺小是你离巨人太远。一些人看轻《宣言》,不过是因为根本没有看懂甚至根本没有认真读过《宣言》。毛泽东早在1939年底就讲,《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45],究其一生所读次数恐怕还要翻好几倍。不读经典、不多读经典、不深读经典,怎么可能领略此中真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46]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不忘初心

《宣言》以科学赢得尊重,更以立场获得力量。马克思主义立场就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它代表的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的是最广大人民对美好新世界的价值追求。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一些对《宣言》曲解或误解的观点,表现出来的是思维方式和理论逻辑的不同,其实究其背后是立场的不同或立场的改变。不愿意讲“消灭私有制”,甚至想通过文本翻译的方式用“扬弃”替代“消灭”,并不是不了解《宣言》的立场与价值指向,而就是想模糊虚化《宣言》的立场与价值指向。针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超党性”的虚伪,毛泽东指出:“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47]一个社会中的阶级状况是不会轻易变化的,但社会中的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是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有意和无意改变阶级立场的。这种情形过去有,现在和将来也还会有。

《宣言》公开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服务的,旗帜鲜明地把自己当作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论、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170多年过去了,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阶级的组成人群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无产阶级作为“社会的总代表”、“这个阶级本身的要求和权利真正成了社会本身的权利和要求,它真正是社会的头脑和社会的心脏。”[48]它所体现的作为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方式代表的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为这样一个阶级服务,是共产党人最大的荣光。

守住初心,站稳立场,一些看似困惑的问题就自然迎刃而解。比如,中国社会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轻言跨越,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思跨越或者说就不需要跨越。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再到更高的共产主义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所以,一方面要努力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不能轻言制度的改变;另一方面也要为阶段跨越留出制度弹性的空间,不能形成制度的路径依赖而把中国社会锁定在初级阶段。

(三)实践信仰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学习《宣言》更要实践《宣言》。作为忠实传人的中国共产党人要勇于和善于用《宣言》之“矢”去射“为人类求解放”之“的”,去“改变世界”。

在当下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下,坚守共产主义的信仰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资本主义内在活力的继续释放,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并不像我们过去想的那样一目了然,而是隐藏在目前尚不断展现繁荣的社会现象中。透过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的繁华看出背后的危机与必然的消亡,透过共产主义运动目前的艰辛曲折看出其必然的胜利与铁的法则,需要大觉悟、需要大定力、需要大无畏。否则很容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甚至失望灰心、自废武功。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是用共产主义信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觉悟者。我们理解我们的思想,我们认同我们的信仰,因而我们实践着我们的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更加昂扬姿态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宏大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让一个东方大国踏上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的世界观,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出“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塑造出21世纪经济全球化新样态,把世界历史进程推进到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书斋中的学问,没有宏大的社会运动实践,何来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当今世界又有哪个地方有中国这样宏大的历史实践。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自己信仰与主义谱写出的“21世纪共产党宣言”新篇章。

这就是我们在新时代学习《宣言》得出的结论。

[作者简介] 辛鸣(1969-),男,山西原平人,哲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1][3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7,550-551.

[2][4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8,14.

[3][7][8][9][10][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9][30][31][36][37][38][39][4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30,4,9,14,591,33,26,36,35,33,34,36,34-35,36-37,40,33,34,40,592,31,27,40,52,66,46,66,53,5-6.

[4][4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G].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6,66.

[5] 毛泽东年谱: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71.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3.

[11][35][42]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09-210,178.

[2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6.

[3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92.

[3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1.

[43] 斯大林全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318.

[4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

[45] 缅怀毛泽东: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00.

[46]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47] 毛泽东选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

(来源:《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9第5期)

(责编:任一林、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