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青年要与祖国共成长

徐川 余聪

2019年08月29日08:03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青年要与祖国共成长

  大中小学开学在即,正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全国各地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社会各界党员干部都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看来时路、展望新时代。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人更要坚定初心使命,用自己的光与热,照亮青春岁月。如何培育家国情怀、树立担当意识,让自己与祖国共同成长?“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让清风正气、蓬勃朝气遍布全社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将青年品德修为的锤炼和人生境界的追求、社会风尚的建设相联系,鲜明地指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加强品德修为的努力方向和实现路径。这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验总结,对青年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长远考虑。

  “德者,本也。”品德之于个人、社会和国家,意义重大。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增长才干、提升本领、锻炼能力,敢于担当、勇于创造、善于作为,更要把品德修为摆在为人处事的第一位,不断修身立德,筑牢事业根基。

  “明大德”就要坚定方向,在时代奔流中扛起青春担当。何为大德?中国传统文化视“忠”为人生的大德,“天下大德,莫大于忠”“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忠诚是人们心中最大的美德,有忠才有德,忠立德亦兴。“明大德”是个体以宏大历史观、强烈责任感观照时代变迁后的价值选择,超越个体知识阅历、身份属性、政治态度等因素的局限,是个体坚定信念、敢于担当、竭心忠诚的根本动力来源,具体表现为“在大是大非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

  新时代中国青年“明大德”,要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继承先贤遗志,坚定理想信念,找准奋斗目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在与时代共奔流中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将个人事业与国家事业、民族事业紧密交织,在回答时代之问中交出完美的青春答卷。要扛起继承、弘扬爱国主义的担当。

  “守公德”就要胸怀天下,在社会前进中树立青春榜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先贤们追求“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为公境界。作为社会的一员,人要有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利益、履行公共义务的责任,还要有“德之大者,当为天下谋;行之远者,当计天下利”的大格局。

  新时代中国青年“守公德”,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胸怀理想、志存高远,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不做“佛系”青年,拒绝“丧文化”。

  “严私德”就要严于律己,在自身内省中涵养青春品质。百行德为首,品洁人自高。如果说“大德”体现的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公德”体现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那么“私德”体现的就是个人与自我的关系。“私德”是个人在独处时或在没有约束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兴趣爱好。因而,“私德”也是最能反映一个人自我控制能力、行为操守、价值取向的品德。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高度重视“私德”的重要性及其养成,“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事实上,私德从来不是小事,它关乎个人形象和事业成败;私德从来不是私事,它影响他人行为和社会风气。

  新时代中国青年“严私德”,要涵养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品质。增强学习紧迫感,勤于学习、敏于求知,博学广才、学以致用,充实知识储备、筑牢事业根基,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要涵养勤俭节约、永久奋斗的品质,继承和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多积尺寸之功,不斤斤计较,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感恩党和国家,感恩社会和人民。

   (作者:徐川、余聪,分别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研究员、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国计量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责编:任一林、万鹏)
相关专题
· 重要评论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