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乡村产业振兴:凝神聚力才能行稳致远

姜长云

2019年08月27日08:06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乡村产业振兴:凝神聚力才能行稳致远

  提要: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只有产业兴旺,农村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乡村各项事业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构建地域特色鲜明、承载乡村价值、创新创业活跃、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凝神聚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行稳致远。

  产业兴,百业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并强调“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久前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力争用5至10年时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实现较大幅度提高,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这些都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指明了方向,对于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深刻认识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大意义

  乡村产业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推进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离开了乡村产业振兴,不仅农民收入的增长势头将会大打折扣,农业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也将受到很大制约,乡村全面振兴更是无从谈起。

  其一,乡村产业是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的主要载体。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走的是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并行的道路,但异地转移日渐成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836万人,其中在乡内就地就近就业的本地农民工占40.1%,到乡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占59.9%;进城农民工分别占外出农民工的78.2%和全部农民工的46.8%。农业劳动力异地转移对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带来的问题也在迅速凸显,如出现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家庭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高,也不利于农业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引导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更加积极地支持就地就近就业”。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是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强调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要注意“融合发展、联农带农”,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其二,乡村产业是激发农业农村多种功能价值的重要媒介。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有利于彰显地域特色,将提升农业农村的生产功能与激发农业农村的生活功能、生态功能、文化价值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乡村更好地焕发生机活力,更好地承载乡村价值。按照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要求,要优化城乡产业、乡村产业的空间结构,联动推进城镇化与乡村产业振兴,引导城乡产业强化产业链关联,借此培育城市企业、城市产业对乡村企业、乡村产业的辐射带动力,进而培育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激发产业融合带动城乡融合发展潜能,夯实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基。

  其三,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有利于坚持和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围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强调要“突出优势特色,培育壮大乡村产业”“科学合理布局,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增强乡村产业持续增长力”“完善政策措施,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这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现实举措。发挥乡村产业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要作用,不仅有利于更好落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等做好“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还可以通过打造“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之间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促进产业振兴与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协同推进,更好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多管齐下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是首要。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坚持新发展理念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发展。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应该顺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优质化、服务化的趋势,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将面向需求、适应需求调整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与引导乡村产业增强创新供给有效结合起来;将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服务强农,与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有效结合起来。要在推进乡村产业“绿色引领、创新驱动”的同时,注意引导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实现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和链条化、网络化发展。要以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为抓手,着力培育多元融合主体、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打造产业融合载体,着力提升乡村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是关键。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归根到底是因为当前乡村产业供给结构的调整升级赶不上社会需求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导致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不足、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较多,妨碍其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仅要增加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还要为此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近年来,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信息产业、创意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崛起,成为培育乡村产业振兴新动能的重要方式,也为推进乡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的路径。但是也要看到,这些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亦要遵循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逻辑,在提升产品质量效益上下功夫,避免形成新的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问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我国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中,要有效防止低水平同质竞争,走出片面追求模仿复制先行经验的误区,注意培育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发展的能力。

  注意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并探索“联农带农”新机制是重点。乡村振兴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也要注意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和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乡村产业更好地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各类新型经营(服务)主体和乡村产业发展载体更好地“联农带农”,帮助农民更好地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和参与区域生产网络。同时,还要为农民提高生产、经营和管理等素质提供必要的有效途径,提升农民作为乡村产业振兴建设主体的能力。

  此外,还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相关政策更好地落地生根见效。《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总体要求、发展重点和方向,还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出了许多实实在在、富有“含金量”的举措。如明确“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优惠政策适用于乡村产业和农村创新创业”“探索针对乡村产业的省市县联动‘点供’用地”,还有涉及乡村产业发展基金和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建设用地等支持政策。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行稳致远,关键是要有效化解“政策好、落实难”的问题,推进这些政策措施尽快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编:任一林、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