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述裕
2019年06月26日13:46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
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是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自21世纪初提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来,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全国共有县级图书馆2753个,文化馆293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3997个,农家书屋640,000个。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为农民提供基本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近年来,为解决部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沉睡”问题,各地对793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了专项治理,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使用效率,1600个县建立了文化馆总分馆制,1705个县建立了图书馆总分馆制,努力将文化资源输送到乡村,取得了新的成效。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高的问题仍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公共文化供需不对路、产品单一、农民参与热情不高等。笔者认为,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应抓住以下五个着力点。
第一个着力点:善用农村文化资源。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文化惠民工程都是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设计的。这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设计有其合理性,在满足农民公共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要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还要善用农村文化资源。我国农村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既需要将图书馆、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具有城市文化特征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带进农村,更需要依托农村文化资源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包括利用农村祠堂、戏台等公共空间,依托农村传统节庆活动等文化习俗,借助非遗技艺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应尽可能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通文脉、接地气。比如,在中国传统元宵佳节期间,陕西省、山西省许多地方组织民间社火表演活动,地方特色浓郁,深受农民喜爱。还要看到,我国农村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差异性等特点。因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应结合当地文化特点,尊重当地农民的文化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产品,做到一地一策。
第二个着力点:按照农民的意愿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多年来,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提供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化配置,这是造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脱节、农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热情不高的重要原因。据调查,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多,对高质量的动画书籍需求量很大,但各地配送的图书中这方面书籍却很少。又如,笔者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调查发现,当地人能歌善舞,有本民族独有的乐器,但上级单位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往往是全国统一的标配乐器,导致这些标配乐器使用效率不高。
前几年,重庆的一项有关公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调查表明,在选择经常参与的公共文化活动中,占比最高的不是文化惠民工程项目,而是居民自行开展的文化娱乐活动。这说明,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关键是还权于民,让农民自己决定选择什么样的公共文化服务。这就需要改变一直以来计划式、标准化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做法,做到尽可能按照农民的意愿提供公文化服务。
第三个着力点:拓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涵。21世纪初确定的文化惠民工程更多是从政府文化部门职能出发设计的。这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在满足农民的教育、娱乐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迫切需要进一步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内涵。近些年,各地都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如浙江农村的文化礼堂建设,安徽的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等,就是拓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涵的一项举措,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内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笔者认为,有两个领域应予以特别关注。第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成为邻里守望相助、共筑精神家园、增加农民凝聚力的平台。目前,我国农村的基本特点是,青壮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都是老人、儿童和妇女。许多家庭饱受亲人离散之苦,留守儿童、老人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这就要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要提供知识和娱乐服务,还要关注农民的心灵世界等深层次领域,努力为农民心理健康服务。第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应努力成为创造财富、创造价值的平台。一是努力提供更多的创业辅导和就业信息,满足农村年青人的创业需求,增加对农村年青人的吸引力。二是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旅游业的结合。发挥公共文化事业引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涵养公共文化事业的作用。鹤庆县新华村银器加工业历史悠久,是国内著名的银器加工基地,当地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前些年,新华村建设了国内首家银器加工博物馆,这既形象地记载了当地银器加工历史,也成为游客游览的一个项目,实现了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业的融合,受到了当地居民和游客的一致好评。
第四个着力点:整合资源。整合不同系统的公共服务资源。目前,宣传系统、组织系统、教育系统、共青团系统、妇联系统、体育系统等党委政府等部门都有各自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或项目。重复建设、多头管理等问题十分突出。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迫切需要整合资源,统筹管理。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要求。一些地方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还应该继续加大力度。值得一提的是,整合资源还包括利用现有乡村文化资源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比如,在周六周日和学生放学以后,如何利用乡镇中小学操场等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尽可能避免农村文化广场的重复建设。
第五个着力点:落实中央“放管服”精神。近年来,各部门、各地方都在落实中央“放管服”要求,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同样迫切需要落实“放管服”要求。应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权力下移。基层公共文化单位最熟悉农村的文化环境,最了解农民的文化需求。应赋予基层公共文化单位在选择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方式上更大的自主权,调动基层公共文化单位积极性。
第二,既重视标准化,又重视差异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既有总体要求,也要考虑不同区域的不同要求;不同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应深入研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在标准化与差异化、共性和个性之间求得最佳的平衡。
第三,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重要途径。一是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以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为例,浙江新农村院线承担了浙江省农村放映工程年度农村电影供片发行任务。该公司充分尊重农村群众观影选择权,建立农村群众观影需求调查机制,分层建立农村观众需求调查分析机制,建立按需放映服务机制,提升供需对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鼓励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图书馆、数字娱乐产品的使用率大大提升。因此,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改变了原来由政府直属机构独家提供数字产品的方式,更多采取委托提供数字化产品的方式,提高了效能。如通过购买喜马拉雅音频公司的阅读产品,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提高了公共文化产品的针对性。三是鼓励新乡贤加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新乡贤是指那些热心参与乡村振兴的外来人才。画家林正禄支持漈下村创办绘画业就是一例。漈下村是福建省屏南县八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当地山川秀美,古村落保留完好,深受游客喜爱。多年前画家林正禄来漈下村写生,被古村风情所吸引,在当地创办了村民美术学校,给当地农民和他们的孩子讲授绘画创作,引起了当地人的浓厚兴趣。一些村民放下锄头,拿起笔头,从事绘画业,这既丰富了当地文化业态,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林正禄先生以艺术支持乡村振兴的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
(作者简介:祁述裕,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2019年第5期)
相关专题 |
· 《行政管理改革》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