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如何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

朱辉 陈虹

2019年06月20日15:33    来源:湖南日报

原标题:如何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开好思政课的动力、激情和信心从何而来?怎样才能做到“理直气壮”?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着力涵养思想内涵和精神力量。

从原著原文的研读中夯实理论基础

思想贫困往往源自理论贫困,而理论上清醒是政治上清醒的前提。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面对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是思政课教师解好“立心铸魂方程式”的必然路径。思政课教师要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突破学科分界和专业壁垒,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以理论自觉引领教学实践,注重理论认知的创造性转化和理性思考的个性化表达,切实改变教师独白、反响孤寂的授课局面,做“四个自信”的生动阐释者、理性导析者、隽永论说者和忠诚传播者。

从苦难与辉煌的历史中理解中国经验

没有本土化的革命历程,就没有现代中国,历史最有说服力。在20世纪的世界东方,最耀眼的莫过于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这一历史命运的大落大起,“四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从苦难的地狱之火和伟大的建设实践中淬炼出来的。理解中国模式绝不能“悬浮”于现实社会之上,而要扎根于历史的脉络,立足于确切的事实。若无真情实况的掌握,何来真知灼见?缺乏对现实的深层指涉和具体关联,必为浮泛空谈。面对不断加速的社会变迁,思政课教师要超越自身的思维和视阈局限,尊重历史,重温中国共产党近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结合史实和现实,从人心所向的历史选择中树立深沉厚重的道路自信,从筚路蓝缕的历史转折中感悟深层结构的变与不变,从勠力同心的砥砺前行中熔铸中国信仰,不断提升自己的感受力、洞察力和传播力,让“中国故事”走进思政课堂,走入学生心田。

从生命意义的追寻中沉淀人文情怀

情怀来自我们内心对于美好最深沉的追求。“诗意地栖居”折射出人类对生活本质的渴求,呼应了黑格尔“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的整体主义价值观。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无为者是悲哀的,因为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反思我国的教育实践,一直有着崇尚“苦学”的传统,过分注重实用,对于“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缺少观照和指引。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学校要有鲜明的阵地意识,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教师要关注国情和世情,用思考拓展认知边界,用思想点亮青年信仰,成为人类精神家园的耕耘者和守护者,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让物化的心灵和枯萎的精神焕发生机,教育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用青春书写无愧时代的华彩篇章。

从“八个统一”的践行中推进课堂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心灵塑造、人格培育、情怀感召、信仰高筑的必修课,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社会道德风尚和民族千秋伟业。思政课教学改革要不辱使命,把握和践行“八个统一”,打好立志立德立行“组合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强化日用不觉的优秀行为准则;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贴近实际、贴近对象、贴近具体;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助推课堂从单一权威到主体平等的转变;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知识和价值的双重供给;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让思政课堂与青春梦想同频共振,让理想追逐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让政治清醒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编:王珂园、吕腾龙)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