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深入了解民情民意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倪好 周谷平

2019年04月22日08:28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深入了解民情民意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的根基。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围绕“一带一路”与民心相通主题,以沿线国家和地区民情民意为切入点进行调研,分析“一带一路”建设的民心所向,找出不足,提出建议。

  本调研对象为259位在华留学生,来自东帝汶、埃塞俄比亚、孟加拉、津巴布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韩国等37个国家,其中大部分(61.39%)年龄在20岁至24岁之间,专业以经济学(26.25%)、工科(26.25%)和中文(17.76%)为主,大部分人表示其身边重要他人(家人或者朋友)对“一带一路”比较了解或者非常了解。

  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基本情况

  “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带来诸多利好,但部分民生领域涉足不深。调研显示,沿线国家民众大多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将会为其国家带来诸多有利影响,如增加就业与职业技能培训机会、改进基础设施、改善公共卫生与医疗条件、加强双边贸易,以及促进扶贫开发、提高抗灾能力、加强非政府间交流等,总体上对“一带一路”持较为积极的认知。

  在需求方面,沿线国家民众更加看重教育(64.09%)、就业(61.78%)、职业培训(38.61%)、公共卫生(28.19%)、消除贫困(23.55%)、医疗条件(20.85%)等民生改善。我国目前在国外实施的民生工程中,部分契合当地需求,但也存在供需不匹配问题,如文化传播、协助脱贫和灾难援助等方面还较为不足,与对方国家民众的需求有一定距离。

  “走出去”企业的公正性受肯定,但能否促进当地就业仍受质疑。总体而言,受访者认为中资企业能一视同仁地对待中方员工和当地雇员,在企业治理中体现出公正公平性。在口碑上,近半数受访者认为中资企业在当地履行社会责任,如参与当地社区公共事务等。

  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的投资有助于缓解当地就业问题,有86.49%的受访者认为该国民众欢迎或者十分欢迎中国企业的投资,但也有部分受访者保持中立,其中16.22%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约5%的受访者表示中国企业没有对当地就业产生帮助,甚至产生了挤压效应。

  企业行为有助于改善基础设施,但缺乏生态环境责任感。针对中资企业是否有利于其他国家的环境建设这个问题,65.25%的受访者认为改善了当地交通条件,39%的受访者认为改善了饮水条件,55.6%的受访者认为有利于改善电力通信条件。44.79%的受访者认为中资企业关注到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38.22%的人认为中资企业的活动对当地生态环境关注不够。

  沿线国家人才需求旺盛,但人才供给能力还有待加强。在人才需求方面,受访者认为其所在国家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主要集中在工程和技术类、医疗卫生类、财经类、企业管理类、农业技术类和法律类。在教育合作方面,受访者认为目前其所在国家迫切需要和中国进行合作的教育领域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在人才培养方式上,72.59%的受访者认为前往发达国家留学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体现出中国教育在全球教育市场上的声誉度和吸引力还需进一步提升。中国高校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力主要分布在经济、工程和中文等专业。

  促进民心相通的对策建议

  坚持精耕细作。在推进沿线国家民生项目时,更应该深入调研,因地制宜地推出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民众福祉的项目。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教育培训、就业创收、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等需求不同,匹配当地需求是首要考虑。要走进民众生活,采用当地语言、本土方式,增进信任感,选择合适的进入方式,分步骤、分阶段合作,以求更有实效。

  坚持增进民众获得感。周期长的基础设施建设迫切需要轻资产项目(如学校、医院、技能、标准、服务等),发挥润滑剂和黏合剂的作用。我国境外项目投资除了要关切政府间合作,也要与民间紧密结合,在民生项目上不追求“大而全”,而要追求“小而精”。建议对投资成本低,收效长远,能实现民心相通的教育医疗等领域,开辟专门渠道,设定投资比重。

  坚持生态底线。坚持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传递到全世界。目前,“一带一路”涉及的环境和社会事项,只是由各企业在项目层面执行,在国家层面并没有系统性的协调和管理机制。建议研究出台绿色“一带一路”评估体系,让“走出去”企业的生态责任行为有据可循、有章可依。

  坚持人脉联通。持续做好人脉工作,充分利用华人华侨群体、外国留学生群体、孔子学院学生、沿线国家党政青年、公益社会团体成员等资源,建立国别青年人脉信息库,积极累积沿线国家青年交流后备人才。

  坚持适度宣传。建议出台相关办法,鼓励国家高端智库及培育单位在海外主流媒体定期发声,有理有据、精准有力、切合时势地阐释“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重要现实意义和取得的实效,让丝路精神深入人心。

  (作者:倪好 周谷平,分别系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院长)

(责编:万鹏、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