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力行“四个坚持” 为国家民族培根铸魂

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始终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9年03月25日10:39    来源:云南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等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举旗定向,为文化艺术事业、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助威鼓劲,为文学艺术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油打气。时代呼唤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也必将造就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在当今中国大地上,文学艺术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无数创作的机会、无限发展的可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四个坚持”既为文艺创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明了前进方向,也给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明确了使命任务。

勇立时代潮头

站稳人民立场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新时代的记录者、书写者、讴歌者、阐释者,承载着为时代立言、为人民立传的使命,担负着解答时代问题、回应人民呼声的职责。因此,必须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跟国家民族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的脚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发现创作题材、凝练研究课题、激发创新灵感、表达时代精神、谱写民族强音、阐释发展逻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智慧,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创作出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色、强烈的时代性内涵、厚重的人类性价值的精神文化产品。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之一,“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最终推动力量。人民既是历史这部活剧的“剧中人”,又是“剧作者”,一切精神文化创作的源头活水都在人民创造历史的生动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只有扎根人民、投身时代,站稳人民立场、倾听人民呼声、感受人民苦乐、领悟人民意愿,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汲取源源不断、滔滔不绝的创作动力,激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研究热情。因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决好为谁创作、为谁立言这一根本问题。文艺工作者要积极投入到人民群众火热的生活实践中,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入实际,善于在现实中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发现问题离不开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入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为人民释疑解惑,为发展阐明道理,才能把学问写进人民群众的心坎里。

强化精品意识

引领社会风尚

精益求精是精神文化产品的生命。只有高质量的文学艺术作品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才能发挥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作用。而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马克思在谈到哲学家的产生时曾说:“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培根也曾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像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当代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以精品奉献人民,就要像蜜蜂酿蜜一样植根中国大地、扎根人民沃土,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同命运,把人民“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挖掘出来、表达出来;就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中国发展现实,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为此,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被定于“三不朽”的首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是一切精神文化活动的首要价值。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立德明德不仅是文学艺术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客观需要。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社会精神文化产品的直接创造者和生产者,德艺双馨、德才兼备理应成为文学艺术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就要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就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就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敬业勤业精业;就要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神圣使命。

高举伟大旗帜

明确使命担当

毛泽东同志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帜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当代中国的“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的旗帜,就是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个坚持”反映了中国特色文学艺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文艺创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具体体现。置身于新时代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学问家,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担当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承载起明方向、正导向,转作风、树新风,出精品、育人才的重要职责,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坚持”真正落到实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使命新的任务,文学艺术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继续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握文艺创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和原则,不断坚定文化自信,与时代同频共振,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始终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创作新成果、奉献新时代,不断提高文学艺术创作生产质量,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更好发挥文学艺术作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在汇集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共识、增进团结,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方面的功能,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勇担为国家民族培根铸魂的神圣职责!

(执笔: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兵、李秀)

(责编:王珂园、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