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强化防范经济风险的基础

侯永志 刘小鸽

2019年03月15日09:29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面对发生深刻而复杂变化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经济和金融市场出现了一些风险端倪,外贸、外资、金融、投资、就业等领域存在挑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点有:一是中美贸易摩擦持续的风险;二是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三是房地产市场调整的相关经济和金融风险;四是地方政府和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五是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低迷的风险;六是失业压力加大的风险。防范化解此类风险,既需要短期措施应对经济领域各方面的潜在风险,又需要有长远眼光,尤其是需要通过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对各类经济风险进行系统性防范。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助于系统性防范经济风险

经济体系现代化,是经济风险防范能力不断提高的集中体现。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内涵丰富,是经济建设能力水平不断提高的综合表现,其中必然包括不断提高的经济风险防范能力。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系统性防范经济风险的必然要求。防范经济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不仅需要采取短期措施应对经济领域各方面的风险,还要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消除经济风险产生的根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窗口期”和转型升级的攻关期,既有难得机遇,也面临许多风险和挑战。新时代要有新作为,系统性防范经济风险,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践行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

二、深刻认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

对现代化经济体系最广义的理解,涉及一个经济体全部的运行逻辑问题。不过,国内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讨论并不限于经济发展本身,还涉及收入分配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不过往往并不讨论文化因素、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等,或者说讨论的并不是中国这一经济体的全部运行逻辑。为了使问题研究更聚焦,建议在生产力层次上对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讨论。当然,从生产力层次上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并不仅仅是基于“国家能否生产高端芯片,能否生产大飞机”等直观印象。实际上,生产力层次上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复杂而多元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支撑社会生产的主体技术。静态地看,当今世界的技术存在不同的领域和层次。在繁多的领域中,在从低端到高端的技术广谱体系中,存在着某种支撑现实社会生产的主体技术。动态地看,技术总是在不断进步,也总是会出现新的领域,且各领域的技术又日益相互交叉渗透,交叉科学、边缘科学不断增多,如何选择未来支撑社会生产的主体技术成为关键问题。从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技术及其所决定的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的,劳动力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是多层次的,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时,需要明确支撑社会生产的主体技术是什么。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需要清楚现在世界上已存的技术及其在生产和生活领域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并且还需要清楚其中哪些技术可能会很快被淘汰。历史上人类社会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与信息化三次工业革命,并即将面临以智能制造为驱动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认为,信息化是当前的主体技术,而智能化是不久之后的主体技术。

二是经济活动的产业类别及其相互关系。理清经济活动的产业类别及其相互关系,需要明确谁在三次产业的相互关系中居主导地位(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产业间相互关系的评价要结合本国的发展阶段,简单地用“产出、就业比重”来评价,容易导致“误判”。例如,三产占比过高,未必就意味着本国已经形成产业结构的高级形态,可能这只是反映了第二产业发展的落后。实际上,只有在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第三产业占比的不断提高才可以被视为产业结构的升级),谁又在制造业内部、服务业内部林林总总甚至日益增多的门类中居主导地位。在开放条件下,要明确产业体系的完整性需要达到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要观察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支撑能力的大小,明确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是否被牢牢把握。因此,从产业维度上来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培育强大的基础产业领域,要握牢命脉产业的控制权。

三是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生产和提供的具体方式。在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生产过程中,利用不同的生产工具及方式,效率显然不一样。农业社会主要利用铁农具和牛耕等生产工具,而在工业社会,机械化大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到了信息化社会,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得到大范围利用。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生产和提供的方式将发生新的改变。比如,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许多大规模的协调问题就消失了。许多困扰全球金融基础设施、股票、国际汇款、保险政策、保管记录的难题,都可以通过适当的设计得以解决。

四是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考察经济体系的现代化程度,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是一个重要的维度。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合理的经济活动空间布局为支撑。其一,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各地的比较优势相一致,并且各地区发展具有较高的均衡性。其二,经济活动聚集和分散适宜,没有出现过度分散的现象或者效率低下的过度聚集现象。其三, 各地区之间分工合理,区际分工更多地体现为产品内、价值链上的分工,各地产业一体化程度较高。

其中有两点值得特别说明。第一,在技术描述上,由于“新与旧”“现代与传统”“高与低”都是相对概念,难以清晰地描述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技术方面的特征。因此,我们认为,应使用“主体技术”的概念,而不用“新技术与旧技术、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高技术与低技术”的概念。第二,需要重视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与社会生产力之间存在如下的关系: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资源配置—要素利用—生产率—生产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然涉及生产力的布局。

三、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防范风险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多方努力。一方面,经济体系形成的影响因素,复杂而多元,包括自然环境、生产关系、国家权力、思想认识等。同时,在自然环境的改造过程中,各种社会关系影响着生产力的应用。在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间的影响。另一方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需要注重对实体经济、创新驱动、区域发展、开放经济、经济体制等领域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政府与市场相互配合,从多方面努力。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推动技术进步为主线。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着力点,需要在与发达国家尤其是与美国的发展差距对比中明确。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我们认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和主要着力点在于打造支撑社会生产的主体技术。建设生产力意义上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推动技术进步为主线。如何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提供越来越强大的技术支撑,涉及技术的革新和创造以及新技术在社会再生产各领域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如体制改革、政策设计等,都要围绕这一主线进行。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驾驭好结构升级调整的过程。从生产力层次上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种客观存在,本身不具有价值属性。但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有“和谐的与紧张的”之分。其中,和谐的社会关系就是良好的,紧张的就是有问题的。无论什么样的经济体系,都是由人参与建设并使之运行的。在这个体系中,人与人之间必然形成各种各样的互动关系。而采用何种技术,则会影响生产过程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因此,现代化经济体系就难以脱去价值属性。至少可以这样认为:希望构建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会影响我们对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目标的选择,会影响我们对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路径的选择。比如,要建设和谐社会,就不能允许出现集中式的大规模失业,这就要求驾驭好机器人替代体力和脑力劳动的过程。一方面,我们需要用机器人替代人,在技术维度上提高经济体系的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这一过程进行过快过猛,防止出现集中式大规模失业。

(作者分别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助理研究员)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第3期)

(责编:任一林、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