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到: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欧阳辉

2019年02月22日15:15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党的十九大最重大的理论创新、最重要的政治成果、最深远的历史贡献,就是概括和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其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郑重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从党的指导思想向国家指导思想的转化,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一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97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认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思考,提出了许多重大论断、重要思想,丰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外延,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一、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境界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就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境界。

(一)系统阐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极端重要性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近一个世纪的不懈奋斗,源于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辉煌成就,源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在新时代,“我们党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就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道路可以选择。中国人民在艰辛探索和实践中,找到了、坚持了、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二)系统阐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这“四个走出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从改革开放回溯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溯到中国近代史乃至中华民族史,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源流、民族基因和实践基础,充分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40年来,经过不懈探索和奋勇开拓,我国成功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近几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事实雄辩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三)系统阐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举旗定向,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这一重要思想还向世界宣示:“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战略部署,确立行动指南,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其中,“八个明确”指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十四个坚持”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不仅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结晶和成功经验,而且是引领我们面向新目标、开启新征程的行动指南。

(四)系统阐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安排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我们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按照新的“两步走”战略安排,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不断完善和拓展,我们党必将带领全国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境界。

(一)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源与流的关系。这一重要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理论渊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根本主题,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谱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有机的理论总体”中的组成部分,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理论传统、价值导向,沿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理脉络,写出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境界。这一重要思想以宏大的战略眼光勾勒出21世纪中国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光明前景,以科学的理论逻辑回答了新一代马克思主义者面对的时代课题与实践挑战,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以其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揭示,对现实问题的深入分析,对未来发展的深入思考,成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进入21世纪,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的广度、深度都远远超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也与先前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所遭遇的国际国内环境有了很大的不同,过去的理论对于今天的实践而言,有的论断不管用了,有的命题不够用了,有的具体结论不能用了,这些都是毋庸避讳的事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问题为导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际和新的发展,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比如,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的认识;提出新的“两步走”战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认识;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认识;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命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认识;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认识;提出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从严治党等理念,深化了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认识;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等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发展了“老祖宗”,又说了很多“新话”,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撇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另起炉灶,而是坚持和发展的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人民的郑重承诺。同时,它还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甚至没有详细描绘过的新路。关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虽然早已破题但远未结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来思考“什么是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只是把它具体化为“如何认识中国的全面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实现中国的全面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这一重要思想明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全面探索和论述了各个领域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共同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构成自成系统的内容体系,具有逻辑的严密性、内在的贯通性和理论的系统性,思想丰富、博大精深,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新时代产生新理论,新理论指导新实践。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看,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唯一的出路;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的出路和社会的走向集中到一点,就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三、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建立和形成,改革开放时期逐步丰富和完善的崭新的社会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它的确立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强制度保障。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境界。

(一)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丰富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在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它内涵丰富,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符合国情、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开拓进取等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二)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以实现的制度体系,实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民主集中制,有效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党员基本权利和其他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的权利,实现区别于西方的广泛而真实的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和衷共济解难事、提高效率办好事的独特优势,具有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促进公平正义、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共同富裕的巨大优势,能够最大限度适应当代中国的客观实际,能够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能够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永葆党和国家的创造活力。正是借助制度优势,我国有效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带来的严峻挑战,不断促进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出“中国效率”“中国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自信,还来源于它自身强大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三)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他还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世所罕见的巨大成就,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之所以能够大幅度提升,都同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作用是分不开的,同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分不开的。在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一中国制度的最大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他将“三个自信”扩展为“四个自信”,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制度维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文化维度。这为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境界。

(一)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文化的继承、发展、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有这些,都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观。它的核心要义是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实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基因。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创造的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做出了卓越贡献。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它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最终汇聚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基因。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红色基因。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革命文化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属性与灵魂。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以往一切旧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具有鲜明的党性,是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服务、为最广大人民服务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熔铸于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中形成的革命文化,更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它的实质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路径

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六大”核心理念和“五大”基本方略,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路径。“六大”核心理念是指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五大”基本方略是指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六大”核心理念和“五大”基本方略,是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共同形成了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不可分割,也不可或缺。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四位一体,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党始终高擎的伟大旗帜是管总的,它规定了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根本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深厚基础,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新境界,也就是说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来源: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8.10.25,本文由作者提供)

(责编:任一林、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