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习近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思想

欧阳辉

2019年02月22日15:07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习近平是讲述中国故事的高手。他在多个场合用国际社会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话语和表达,将中国道路、制度和实践讲清道明。国际舞台上也因此有了更多的中国声音、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讲好民族复兴故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最宏大、最精彩的故事。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就要讲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故事。习近平在外交场合讲述的所有中国故事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向世界讲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故事,在当下就是讲述中国梦的故事。当前,13亿多中国人在中国梦感召下,正在以自己辛勤的劳动追求和实现梦想。中国人怎么想、怎么做,中国向何处发展、未来前景怎么样,都体现在中国人民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故事之中。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每次出访,他都努力向外界讲好中国梦的故事,阐释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憧憬,阐释中国梦的世界意义。

为争取世界其他国家的理解和支持,习近平出访演讲时经常将中国梦与世界各国的美好梦想联系起来,特别注重讲述中国梦的世界意义,强调“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表明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2013年出访美国时,习近平明确告诉美方领导人,中国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讲好中国道路故事

世界上没有固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可供选择,立足自己的国情,走适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讲好中国道路的故事。

中国道路是人民的选择。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鞋子合脚论”让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年轻学生们会心地笑了,也让全世界关注于此的人们在历史的回顾中思考。

中国道路是历史的选择。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畅谈中国悠久的文明和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指出“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同年6月5日,他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强调:“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正像我们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变成紫罗兰这一种花,我们也不能要求有着不同文化传统、历史遭遇、现实国情的国家都采用同一种发展模式。否则,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阿拉伯国家正在自主探索发展道路。我们愿意同阿拉伯朋友分享治国理政经验,从各自古老文明和发展实践中汲取智慧。

中国道路是现实的选择。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中国道路是一条不断发展的道路。2015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中指出,“改革开放37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近10%,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这充分说明,中国人民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他注重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中国道路的价值,用自己的生活体验讲述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迁,用真情的话语打动在座的每一位宾客。

在对外宣传中,最难的事情莫过于让世界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014年9月,习近平在庆祝人大成立60周年大会上和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花了很大篇幅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来龙去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目的就是要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他揭示出民主的真谛:“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随后11月11日晚上,习近平在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于中南海会晤时,特意阐述了中国式的民主:我们讲究的民主未必仅仅体现在一人一票直选上。我们在追求民意方面,不仅不比西方国家少,甚至还要更多。西方某个政党往往是某个阶层或某个方面的代表,而我们必须代表全体人民。为此,我们要有广泛的民主协商过程,而且要几上几下。习近平这些推心置腹的坦诚交谈,对于让世界了解中国,特别是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讲好中华文化故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故事提供了精神内核。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讲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每次出访,都很好地借助自己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融通中外,兼论中西,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展示中华文化与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的成果,让各国人民更好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更好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

2014年,他在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讲到,“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这样的演说,既展示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也表达了中国人思考做事的逻辑原理。

2015年,习近平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时指出,“英国是最先开始探索代议制的国家。在中国,民本和法制思想自古有之,几千年前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现在,中国人民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吸收中华法制的优良传统,也借鉴世界各国法治的有益做法”。这样的演说,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治国哲学的同时,帮助国际社会理解当代中国价值体系和道路选择。

当前国际上一些人渲染“中国威胁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了解。习近平多次在外交场合,将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些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的理念讲述给世界,如和而不同和以义为利。他在外交活动中多次阐述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和而不同、互利共赢的思想。

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说: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在众多重要场合,习近平都向世界讲述着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基因,熔化于中国人民的血脉。中国在国际关系中提倡践行正确的义利观,而这一义利观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2015年12月4日,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强调中国人讲究“义利相兼,以义为先”,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

讲好文明交融故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自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提出新文明观以来,文明交流互鉴就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新焦点和新方向,并成为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指出,“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习近平在华盛顿州当地和美国友好团队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说:“中国人民一向钦佩美国人民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我青年时代就读过《联邦党人文集》、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等著作,也喜欢了解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等美国政治家的生平和思想,我还读过梭罗、惠特曼、马克?吐温、杰克?伦敦等人的作品。海明威《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第一次去古巴,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我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我想体验一下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我认为,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们需要去深入了解。”

习近平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演讲时指出,“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各成体系、各具特色,但都包含有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都重视中道平和、忠恕宽容、自我约束等价值观念。”这样的演说,在寻找文化的相似点、文明的共通点的基础上,突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

讲好人民友好故事

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心相通。无论是驼铃相闻,还是舟楫相望,人民之间绵远悠长的友好交往故事都是国际上相互了解的基础。向世界讲好人民友好故事,才能为民心相通奠定基础。习近平出访时,经常会讲述两国人民友好的故事,有的甚至具体到个人,这有利于拉近与被访国感情和精神上的距离,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交往方式。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讲起了中哈两国人民交往的两个感人故事。一个故事讲的是,“上世纪40年代末,一位在新疆工作的中国小伙儿认识了在当地医院工作的美丽姑娘瓦莲金娜,两人真心相爱并结婚生子。后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瓦莲金娜回国了,当时他们的儿子才6岁。这个孩子长大后,不断寻找自己的母亲,想尽了各种办法,始终没有音讯。2009年,儿子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母亲瓦莲金娜,这一年,儿子61岁,瓦莲金娜80岁。这迟到了半个世纪的幸福,是中哈人民友好的有力见证。”另外一个故事讲的是,“RH阴性血型在中国属于十分稀有的血型,这种血型的病人很难找到血源。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鲁斯兰正是这种血型。在海南大学读书期间,鲁斯兰自2009年起参加无偿献血,每年两次,为一些中国病人解除病痛作出了贡献。当中国朋友称赞鲁斯兰时,鲁斯兰说:‘我觉得应该帮助别人,献血是我应该做的。’”习近平就是通过中哈两国人民友好交往中的这两个感人故事来生动阐述中哈两国人民是心心相印、亲如手足的。

习近平向世界讲好人民友好故事,意在说明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既要“我说”,也要“你说”和“他说”,这样才能让人摘下有色眼镜,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也才能在国家和人民之间增进了解。

讲好国家交往故事

国家之间交往的故事,充分展现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漫长岁月中结下的真挚情谊。在每一个出访国家,习近平几乎都会回顾两国交往的故事。

2016年1月21日,习近平在伊朗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共创中伊美好明天》中,回顾了两国相交的历史故事。他说:“这是我第一次访问伊朗,但同很多中国人一样,我对你们古老而美丽的国度并不陌生,因为丝绸之路早就把我们两个伟大民族联结在一起。史书记载下一个又一个精彩故事。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西汉时期,中国使者张骞的副使就来到伊朗,受到隆重接待。7世纪后的中国唐宋时期,许多伊朗人前往中国求学行医经商,足迹遍及西安、广州等地。13世纪,伊朗著名诗人萨迪记录下到中国新疆喀什的难忘游历。15世纪,中国明代郑和7次率领庞大船队远洋航海,其中3次到达伊朗南部的霍尔木兹地区。来自中国的丝绸和伊朗的高超工艺结合,成就了波斯丝毯的高贵;来自伊朗的苏麻离青和中国的高超工艺结合,成就了青花瓷器的雅致。中国的漆器、陶器以及造纸、冶金、印刷、火药等技术经伊朗传向亚洲最西端乃至欧洲等更远的地方,石榴、葡萄、橄榄以及玻璃、金银器皿等又从伊朗和欧洲等地传入中国。”

他还指出:“如果说历史上中伊两国为建设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文明双向交融作出过重要贡献,那么两国建交45年来的友好交往正是对‘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的继承和诠释。”习近平在出访之间讲述历史故事,烘托出中伊两大文明再次拥抱的氛围。

讲好和平发展故事

中国发展起来了怎么办?这是世界关注中国的焦点。因此,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讲好和平发展故事,阐释好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渊源、文化基因、中国关于和平、发展的系列主张,对世界关注的中国走向进行回应。

习近平从历史、文化和现实的角度,讲中国倡导的正确义利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大国关系、亚洲新安全观、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等,讲中国和平发展对世界的好,讲中国对人类文明及其进步的贡献,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从历史的角度阐释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2014年3月28日,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习近平向世界讲述了中国近代以来遭受的苦难,此后也在多个场合对此进行过讲述。2014年,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人民经过逾百年前赴后继的不屈抗争,付出几千万人伤亡的巨大牺牲,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中国人民对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记忆犹新,尤其珍惜今天的生活。中国人民希望和平、反对战争,所以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也不允许别人干涉中国内政。我们过去一直是这样做的,今后也会这样做下去。”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指出,“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从公元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再到延续40余年的冷战,教训惨痛而深刻。”这样,就从自身历史体认和世界历史比较的角度阐释了中国选择和平发展的理由。

从文化的角度阐释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2014年,习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中指出,“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中国自古就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深刻总结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大同等理念在中国世代相传。”历经苦难,中国人民珍惜和平,希望同世界各国一道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

2014年11月17日,他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发表题为《携手追寻中澳发展梦想并肩实现地区繁荣稳定》演讲中说道:“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决心不会动摇。中国人民珍惜和平,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自古崇尚‘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中国近代以后遭遇了100多年的动荡和战火,国家发展、人民幸福根本无从谈起,中国人民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他还强调:“中国需要和平。中国最需要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任何动荡和战争都不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中国虽然是个大块头,但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先人就认识到‘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纵观历史,任何国家试图通过武力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最终都是要失败的,历史上那些不可一世的帝国如今都成了过眼烟云。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旗帜鲜明讲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系列主张,表明中国不仅是合作共赢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合作共赢的切实实践者。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等主张,是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是对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宏大课题给出的中国方略。

2013年,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2014年7月16日,他在巴西国会发表《弘扬传统友好 共谱合作新篇》的演讲中讲道:“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愿意同各国一起维护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我们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致力于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各国人民。”2017年,他还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指出,“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和平力量的上升远远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

讲好全球化故事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仍然脆弱,全球贸易和投资低迷,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波动,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远未解决。一些国家政策内顾倾向加重,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面对发达国家已经不愿意再提经济全球化,甚至于提“反全球化”,习近平多次向世界讲述“全球化”的故事,着力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习近平多次在演讲中提出,经济全球化进程是不会改变的历史大势。2016年11月19日,他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当前,围绕经济全球化有很多讨论,支持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总体而言,他认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2017年1月17日,他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一时代趋势,中国要发展壮大,就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习近平指出:“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改革开放初期,在我们力量不强、经验不足的时候,不少同志也曾满怀疑问,面对占据优势地位的西方国家,我们能不能做到既利用对外开放机遇而又不被腐蚀或吃掉?当年,我们推动复关谈判、入世谈判,都承受着很大压力。今天看来,我们大胆开放、走向世界,无疑是选择了正确方向。”

2016年9月3日,他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出:“我们将继续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我们将加大放宽外商投资准入,提高便利化程度,促进公平开放竞争,全力营造优良营商环境。同时,我们将加快同有关国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和投资协定,推进国内高标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在有序开展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的同时,我们将继续推动人民币走出去,提高金融业国际化水平。”

经济全球化顺利推进,必须树立普惠共赢的理念。习近平提出“包容型世界经济”的概念,强调要努力让经济全球化更具包容性。2016年9月3日,他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提出“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消除贫困和饥饿,推动包容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国际社会的道义责任,也能释放出不可估量的有效需求。”同年11月19日,他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利马会议期间,应邀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出:“促进经济一体化,建设开放型经济。我们应该构建平等协商、共同参与、普遍受益的区域合作框架,坚定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要重振贸易和投资的引擎作用,增强自由贸易安排开放性和包容性,维护多边贸易体制。要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增强广大民众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经济全球化顺利推进,必须加强协调合作。习近平指出,经济全球化时代,各经济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2013年10月7日,他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上的发言明确指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经济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应该争取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放大正面联动效应,防止和减少负面外溢效应。”2015年11月15日,他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言中提出:“加强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和协调,形成政策和行动合力。‘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历程一再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二十国集团成员块头大,占全球经济总量80%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责任也就更大,理应也能够有所作为。”针对当前泛起的贸易保护主义,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打贸易战只会两败俱伤,中国不会打货币战。他强调:“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打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中国一贯主张建设开放透明、互利共赢的区域自由贸易安排,而不是搞排他性、碎片化的小圈子。中国无意通过人民币贬值提升贸易竞争力,更不会主动打货币战。”

经济全球化顺利推进,必须完善全球经济治理。2016年9月3日,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常言说,小智治事,大智治制。面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演变,全球经济治理需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平等为基础,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新现实,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他还提出,全球经济治理特别要抓住几个重点,“当前形势下,全球经济治理特别要抓住以下重点:共同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大局;共同构建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治理格局,巩固多边贸易体制,释放全球经贸投资合作潜力;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合作;共同构建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以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目标,共同增进全人类福祉!”2016年7月7日,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时强调:“要与时俱进,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建立反映世界多极化现实、更加强调以规则制度来协调的国际关系。”

既要做好中国的事情,还要讲好中国的故事,事实上真正讲好中国的故事,反过来会更好地推动做好中国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理论动态》 ,2018.04.30 第2137期,本文由作者提供)

(责编:任一林、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