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塑造崇高的学术人格

北枝

2019年02月22日08:22    来源:学习时报

原标题:塑造崇高的学术人格

学术人格是学者社会人格的构成部分,属于私德,又涉及公德,不可不加以珍视。学术人格毁坏容易,维护甚难,作为学术人必须处处小心,时时谨慎,才能得学术端正之始终。

学术不端,不仅是学生本人的事、学生导师的事,也是整个社会的事、国家的事、民族的事,还是危害现实的事、影响未来的事。学校及其院系、国家和政府、社会及公众都必须予以关注。

近来,因为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的发生,使“学术”二字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以至于在网络上卷起了舆论的重重风暴,席卷神州网坛。相信随着新的重大事件的发生,随着新的网络风暴的兴起,翟天临的大名及其学术不端的话题都会成为过去。但是,笔者并不希望完全如此。作为这个事件当然可以随风而逝,但是它留给我们的思考,所带来的启示,所应引发的学术行动,确实不应就此打住,而应该转化为我们新的认知、新的思考和新的行动,成为塑造高尚学术人格的新契机。

学术,可能有多种定义,但是,对它我们也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共识。也许可以归纳为:学术是一种系统而专门的学问。既然学术的含义如此,我们就应当尊重学术的本来内涵,对学术心存敬畏。近来作为舆论焦点的所谓学术不端,也就是没有敬畏学术,甚至亵渎和玷污了学术的行为。学术不端,并不是学术的不端,而是学术人的不端。学术人,当然是学者。学术要“端”,学者必须要先“端”。首先要“端”的是态度,学术态度要端正,而不可存取巧之心,或敷衍或抄袭等。其次要端的是状态,形象要端庄。学者不可自暴自弃而自毁形象,应用学术成果来塑造自己的学术人格。最后要端的是行为,行为要端方。学者要使自己的所作所为符合学术规则的要求,将学术道德体现在学术行动上。学者的态度是前提和基本,形象是目标和体现,行动是关键和根本。端正的学术态度、目标、行动,是一个学者必须具有的学术人格。学术人格是学者社会人格的构成部分,属于私德,又涉及公德,不可不加以珍视。学术人格毁坏容易,维护甚难,所以,作为学术人必须处处小心,时时谨慎,才能得学术端正之始终。

蔡元培先生曾说,“弘奖学术启文明,栽桃种李最多情”。这是对教师使命的概括,也是对教师行为的鼓励。学习学术的学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他们都是从事学术的新人,他们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学术工作,学习学术方法,完成学术成果。他们的学术成果,是其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根据。学位论文的写作是对学术新人的培养,也是学术创新的重要方面。在学术史上,人类许许多多的重大创新都是由那些优秀的硕士生、博士生在其学位论文中提出的、论证的。从总体上说,没有优秀的导师便无优秀的学生。对研究生的学术要求,首先就是对其导师的要求。“弘奖学术启文明”的“栽桃种李”工作是荣耀的,也是辛苦的。作为教师必须真情付出,而且要达到“最多情”的程度。学生的学术不端,既然毁坏了自己的学术人格,也毁坏了老师的学术人格,还辜负了学生自身、学生家长、社会公众,乃至时代和历史对教师的期待。培养了一个不仅是不合格,而且是败坏学术道德的学生,对于老师来说,甚于自己的学术不端,痛莫大焉,悲莫大焉。

学术不端,不仅是学生本人的事、学生导师的事,也是整个社会的事、国家的事、民族的事,还是危害现实的事、影响未来的事。蔡元培先生还告诫我们,“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学校及其院系、国家和政府、社会及公众都必须予以关注。我们的先辈对于学术品德是异常重视的,他们总是把学术道德放到极为崇高的位置,像对自己的人格一样珍视。当代中国正在走向法治,依法治校、依法治学也应该成为时代的潮流。为了维护学术秩序和学术道德,国家包括政府,教育主管机构和各个高校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制度、规范。首先我们要将其完备,形成较为完善的学术制度体系;其次我们要将其付诸实施,使其从制度成为实践,从实践成为现实;最后我们更要将其转化为学人包括学生和教师的自觉行动,自觉地维护学术尊严、尊重学术道德、展现学术品格、培养学术人格,使我们千千万万的学术新人具有创新品格和能力,成为具有崇高学术人格的新秀,滋养我们的学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代代相继,欣欣向荣。

(责编:王玥芳、谢磊)
相关专题
· 《学习时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