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东旭
2019年02月14日14:3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日,某市召开座谈会谋划2019年民生实事,12位基层特邀代表围绕供暖、停车、教育等问题提出30多条意见建议。一散会,相关部门负责人马上拉住特邀代表深入对接。(2月12日《人民日报》)
新年伊始,各项民生工作又到了谋篇布局的时候,此时,做好民意征求,让那些接地气的声音、看法成为科学决策的重要参照,无疑很有必要。
工作中,我们时常见到“走下去”。机关干部从办公室走向田间地头、生产车间、项目一线、服务窗口,通过扑下身子、深入一线去了解民生诉求,这是获知民情、体悟民意的好思路、好办法,也是把握实情、廓清谬误的不二法门。正是在这样接地气的工作作风下,一些“沉默的声音”被打捞起来,一些真实的情况渐渐显现出来,进而为推动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维护和保障民生权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过,仅有“走下去”,显然并不能构成工作的完整“闭环”。毕竟,谁也不能保证,每次走下去都能够摸到“活鱼”。矛盾、问题、短板,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偶然性、突发性、隐蔽性。走下去的工作办法,也不是时时、处处都可以进行的。这就要求,既要主动“走下去”找问题,也要通过“请进来”,邀请基层代表进入“议事厅”参与工作计划制定,让问题集中呈现,让意见集中表达,既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郑重表态的渠道、载体,也通过这样的方式查漏补缺,借以弥补思路不足、乃至矫正工作偏差。
当前,在经济社会跨过粗放型发展阶段之后,高质量发展日益成为广泛的共识。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环境、就业、法治等等拥有了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可能以不一样的形式暴露出来。这就倒逼着工作思路、方式的提档升级。开展工作单单“走下去”,可能与问题擦肩而过,乃至贻误最佳的解决时机。既注重“走下去”,也强调“请进来”,通过二者的碰撞、弥补、佐证,更容易找到工作的最大公约数,也更容易让各项决策符合最广泛的民生诉求。
我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但联系服务群众、认真履职尽责,却不能有距离。否则,距离就会助长偏见、增添麻烦。这些年,无论是网络问政、媒体监督,都为民意的聚集和采集提供了更多载体。但将服务对象请进来、坐下来、喝杯茶、聊聊天,开门纳谏,通过“当面锣对面鼓”的思维碰撞、智慧交流,仍然可以弥补“键对键”“线对线”交流的不足。与此同时,将那些鲜活的、生动的民声、民意牢记心头、抓在手上、落到实处,以实实在在的进步发展取信于民,才能让这样的工作“闭环”更有生命力和说服力,也更能增进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