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把握战略机遇期,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国研智库论坛·第五届新年论坛综述

记者 杜悦英

2019年02月02日10:19    来源:智库论坛

原标题:把握战略机遇期,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国研智库论坛·第五届新年论坛综述 0

1月20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国研智库(国研文化传媒集团)和《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联合承办的“国研智库论坛 第五届新年论坛(2019)”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论坛主题为“开放创新 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2019中国经济形势新展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到会致辞并发表主旨演讲。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陆百甫,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参事室原副主任方宁,商务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李成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到会发表演讲。论坛开幕致辞暨主旨演讲单元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中心新闻发言人余斌主持。中国发展出版社社长、国研智库董事长包月阳主持“中国经济形势展望与政策前瞻”单元。会上,《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发布了“中国样本—改革开放40周年经典案例”,并围绕“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两个环节分别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副总编辑兼《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副总编辑车海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高世楫主持。

理解、认识和把握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中的“稳”“变”“忧”

李伟在题为《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几点认识》的主旨演讲中表示,对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中央的总体判断是“总体平稳、稳中有变、变中有忧”,这个判断是客观准确的,关键是如何理解、认识和把握“稳”“变”“忧”三个字。他指出,要正确把握“稳”的总体态势,深刻理解“变”的主要内涵,充分重视“忧”的潜在影响。同时,理解当前形势要把握好三对重要关系: 内部和外部的关系,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短期和长期的关系。

李伟强调,要落实三大政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升级。他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需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9 年,我们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实施好宏观政策、结构性政策、社会政策,努力实现整体优化效果的最大值。

李伟表示,2019年宏观经济形势压力不小,但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定信心,必须看到我们的家底比以前更厚实了,经验比以前更丰富了,发展的韧性更强了,只要按照中央确定的战略布局,落实好各方面政策,充分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就一定能够闯过发展中的关口,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隆国强在演讲时表示,要用三种思维来认识和看待战略机遇期。一是国别思维。讨论战略机遇期一定要从中国的发展阶段及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发展目标出发,而不是笼统地说是机遇还是挑战,脱离一个国家的实情讨论战略机遇期是没有意义的。二是动态思维。同样的世界变化,过去看来,可能是重要的战略机遇,但是随着我们在全球分工地位变化等自身条件的转变,现在看未必是机遇;相反,过去看曾经是挑战的因素,现在可能成了新的机遇。三是辩证思维。要辩证地看待机遇和挑战。我们经常讲“危中有机”,但很多机遇本身也可能转化为挑战,这一点不可忽视,需要特别警惕。

当前的战略机遇期有怎样的内涵?隆国强说,一是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我们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这是重大判断,是新兴大国的重大机遇。二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加速推进。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跨越式增长,一定要把握好新技术革命的机遇。三是我们面临新的国际发展机遇。我们在工业化起步阶段,抓住了制造业跨境产业转移的机遇,推动了快速工业化;今天讲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时,我们又面临很多有利于创新的国际机遇,要把握好。具体而言,一是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事先预判,谋定而后动。二是要根据情况调整开放战略。三是要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战略转化为抓住机遇的行动。

陈文玲在演讲中也谈到战略机遇期问题。她表示,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没有结束,中国经济发展的周期肯定会延长,这是基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发展的最大短板已经补上, 经济发展有足够的劳动力支撑, 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做出的判断。但她也提醒, 发展过程中最应该被重视的挑战和风险来自我们自己。对于下一步发展, 她建议, 一是要有适应新一轮改革开放要求的根本性、基础性、方向性的宏观经济政策设计。二是进一步释放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要有相应的制度设计。三是形成与国家大战略相匹配的优质人才制度。四是进一步完善制度优势,更好应对未来大国间的竞争。

她还提到,需要重新确立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服务业要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占主体,但不是占比越大越好。制造业作为强国之基、大国重器,要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而不是让服务业替代制造业。在新的区域发展布局中,可考虑将制造业有序向中西部转移,向边境转移,形成新的产业链体系,把产能变成新一轮竞争的优势。

李成钢在题为《新时代,开放的中国与世界共赢》的主旨演讲中表示,改革开放40年,中国与世界携手共赢;要正确看待前进道路上的危与机;新一轮开放,为中国和世界带来机遇。他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方位新格局逐步形成,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拉动明显,中国改革开放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经验,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精准扶贫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中国贡献。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展望2019, 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上升,下行压力加大,要“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面对复杂的形势变化,我们依然有充足信心和底气。他表示,开放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的中国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中国扩大开放的步伐不会停滞。

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好坏是推进事业前进的重要变量。在“ 中国经济形势展望与政策前瞻”主题研讨中,方宁就“放管服”改革发表看法。他表示,优化营商关系,推进“放管服”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下一步需要更加精细化,进一步提升质量, 加强整体协调。他强调,要更加科学地界定政府职能,准确评估市场的发育程度、社会治理的发育程度、法治建设的完善程度,在此基础上来界定政府职能。此外, 要处理好简政放权和推进新政的关系,尤其要警惕市场观念的淡化,不要一遇到问题就依赖行政手段。他还认为,民间金融应该是今后放权的重点领域,未来金融结构中,民间金融应当“三分天下有其一”。

回顾与总结,挖掘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样本”

本次论坛上,《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发布了“中国样本—— 改革开放40周年经典案例”,15个入选案例单位获颁纪念牌匾和荣誉证书。陆百甫在这一环节发表了题为《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与总结》的主旨演讲。

在演讲中,陆百甫结合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多次参加中央有关改革和发展问题重大决定文件起草工作的经历,对改革开放40年“中国样本”的内涵特点作了深刻阐述。他认为,中国改革开放有三个方面的重要经验:第一,改革开放的成功有赖于两大政治前提,即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第二,改革开放进程中打下了三大制度基础,一是建立发展和巩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建立经济运行的市场化体制;三是始终坚持共同富裕,建立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分享的机制。第三,中国确立了一条对外开放、和平发展的国际道路,造福中国,也造福世界。

车海刚代表《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发布了“中国样本——改革开放40周年经典案例”。15个入选案例分别是:浙江省德清县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践,浙江省嘉兴市的城市改革发展实践,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实践,中国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的“院地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实践,南京大学江宁环保技术创新研究院的科研体制改革实践,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打造“升级版”开发区实践,广东省东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践,安徽省芜湖市交通运输局的网约车治理改革实践,江西省景德镇市古窑民俗旅游有限公司的文化体制改革实践,南京市栖霞区的社会治理改革实践,安徽省旌德县的“人工智能赋能村医”改革实践,深圳大学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实践, 贵州贵安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徐州市贾汪区的资源枯竭地区绿色转型实践。

据介绍,本次入选的15个案例是《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和中宣部出版局重点资助下,在过去半年时间内深入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贵州等多个省市一线调研遴选出来,并完成“中国样本——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同时,杂志社还约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高端智库专家撰写综述、接受专访或参与点评。这些报道和文章自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以固定栏目的形式陆续在《中国发展观察》杂志刊出, 系统回顾和梳理改革开放40年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重大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其中部分案例还获得了第五届中国法治政府奖等荣誉。相关调研报道和文章近日已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和《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以《中国智库》专辑的形式结集成书并出版发行。

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沈和对入选案例进行了点评。徐工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格,安徽省芜湖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徐晓明,广东省东莞市市场监管局副调研员张志云分别代表入选案例单位发言,分享了各自的改革经验与体会。

沈和在发言中表示,“中国样本——改革开放40周年经典案例” 的遴选过程体现了国家高端智库对基层探索和基层宝贵经验的高度重视、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本次入选的案例有五个特征,一是持续深化全面改革;二是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三是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四是持续强化党建引领;五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他说,改革开放过程中涌现出的经典案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改变了世界,其经验弥足珍贵,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发扬光大。

李格表示,改革开放给中国制造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工程机械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闪亮品牌。尤其近二十年来,徐工坚定实施“党建引领、创新驱动、人才支撑和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依靠创新登顶行业巅峰、依靠制造振兴实体经济的发展道路。一是“对党忠诚、为国争光”,红色基因是徐工最有竞争力的政治长板。二是“坚守改革创新”,创新驱动是徐工改革发展强大的内生动力。三是“开放合作共赢”,国际化发展是徐工实现世界级企业目标的必然路径。徐工的改革创新实践,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去年底再次摘得被誉为“中国工业界奥斯卡”的中国工业大奖。

徐晓明介绍,2017年,面临网约车合法化率低、合法化进程缓慢,巡游出租汽车服务质量低、经营管理模式落后、维稳风险较大, 网约车和传统出租车矛盾激化的现实情况,芜湖市交通运输局实事求是,从“三个有利于”(有利于满足改善群众出行需求,有利于传统出租车和网约车融合发展,有利于体现新经济的共享、绿色本质)出发,深入推进网约车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破解了行业发展困局, 趟出了一条符合新业态发展规律的监管新路,这一实践获得第五届中国法治政府奖。

张志云介绍,东莞从201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试点商事制度改革。近年来,作为商改先行地, 通过推行“先照后证”、“多证合一”、“全程电子化工商登记+网上审批中心”、集群注册、住所信息申报制、粤港澳银证通等一系列措施,有力推动了注册手续简化、准入门槛降低,促进市场主体快速增长,为创业就业打开了方便之门。东莞的“一平台三监管”市场监管体系,同样获得第五届中国法治政府奖。

切实推进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

在以“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 为主题的讨论单元,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财政部研究室巡视员汪义达、科学技术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中宣部印刷发行局副局长董伊薇、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北京秦海室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仁侠先后发言,就此展开深入研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高世楫主持本单元。

马晓河表示,乡村振兴要有新理念,放宽视野,找准定位,落地落实。

他认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在产业协调方面,明确产业是引领。若没有产业,农民富不起来,乡村振兴不起来,因而不能忽视产业发展。第二,乡村建设要适合当地的风貌、乡俗,也切忌搞表面文章。要保留本村的特色,不要照搬模式,简单拷贝。一些乡村在建设过程中,盲目仿照城市的草坪、广场、道路,却失去了乡村本身特色。第三,注重人才培养。

冯奎认为,在乡村振兴方兴未艾之时,要有提前预案,防止走形跑偏,要处理好乡村振兴与城镇化的关系,“一张蓝图”与分级分类的关系,工商资本与农民积极性及利益的关系,现代文明与乡村特色的关系,改革与建设的关系。他提醒,乡村振兴有其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规律性,对此要有清醒的判断,特别是要看到城镇化还没有完成, 人口向都市圈流动是主流方向, 不能过高估计逆城镇化和农民工返乡的规模,避免一哄而上、盲目上马乡村建设项目,导致资源浪费和走弯路。

汪义达认为,乡村振兴面临新形势、新问题,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未来发展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同时妥善应对好可能存在的挑战,比如国际上多边贸易规则正处于重大变革期,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等;此外,如何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建设融资需求问题,也存在挑战。他表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要坚持产业优先发展,二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发展,三要进一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要大力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五要扎实推进扶贫攻坚战。

贾敬敦在发言中谈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明确总目标,把握总要求。要把握科技创新这个基本动力,走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道路。他表示, 让创新来支撑乡村振兴,有四个重大任务,一是调整和建设新型农业创新科技体系;二是优化和调整科技创新的供给和布局;三是在支持小农发展的同时也要培育企业,让企业成为支撑现代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四是通过调整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令科技创新内生化。

董伊薇在发言中着重谈及乡村文化振兴这一议题。她表示,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意义,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总体思路,一是深化乡村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完善乡村自治自律规范。二是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村落文化、民俗文化等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精神积极的优秀文化。三是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效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推动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四是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推动特色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振兴传统手工业。五是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壮大农村文化志愿队伍,提升群众的文化主动性。

来自国家相关部委的领导与专家、地方政府代表、智库机构代表、重点企业代表、媒体代表等约300人出席了本次论坛。

据悉,国研智库论坛自2014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包括五届新年论坛在内的50余场高端论坛。近五年来,国研智库论坛准确定位、发挥优势,在解读国家政策、传播智库声音、促进科学决策、服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责编:王玥芳、谢磊)
相关专题
· 《中国发展观察》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