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强国之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周绍朋

2019年01月29日09:02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原标题:周绍朋:强国之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关键词]现代化;经济强国;经济体系

  [中图分类号]F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314(2018)05-0051-06

  [收稿日期]2018-07-20

  [作者简介]周绍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重大战略部署。指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二○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把各项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其中,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强国的基础工程。本文根据学习“十九大”报告的精神,拟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意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如何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谈一些体会。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的基本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不断发展丰富而来的,是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问题的科学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斗争中,又大大发展丰富了“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基本内涵,使其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起,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位一体”总部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就经济建设这个根本而言,由于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成为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强国,没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是根本不可能的。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将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而要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二者是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所谓二者相互渗透,就是“三大变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目标,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又是实现“三大变革”的基础、支撑和重要手段。所谓二者相互促进,就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加快实现“三大变革”,“三大变革”又能不断为建设和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要求,指明方向和目标。

  所谓质量变革,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不断改善GDP的质量和结构;二是要提高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技术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三是要提高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和性能。所谓效率变革,就是要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率,以一定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或者获取一定的产出,使得投入最少。一句话,就是要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特别是要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减少单位GDP中的能源消耗,减少排放,减少污染。所谓动力变革,就是要改变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创新驱动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以创新驱动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并不是不要传统的要素驱动。创新驱动与要素驱动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创新驱动是一切动力的源泉,创新驱动最终还是要通过要素创新才能作用于经济活动中,经济增长仍然是三大需求拉动的结果。只是在创新驱动下,创新要渗透到三大需求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在“三大变革”中,质量变革是主题,效率变革是主线,动力变革是基础,它们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共同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具体要求,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又成为实现“三大变革”的基础和基本手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升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强国,必须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当今的国际经济竞争已由传统的发挥比较优势的进出口竞争,转化为利用核心技术和先进管理扩大对外投资,提升资源整合能力的竞争。而资源整合能力的提升又必须通过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完善产业链来实现。这就要求我国经济必须不断提升技术创新优势和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要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要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合作中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的竞争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而这些都只有通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实现。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这就从根本上明确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涵和建设方向。

  所谓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其基本内容就是现代产业体系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其基本目标就是通过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的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发展。所谓产业体系就是一国国民经济中各种产业因各种相互关系而构成的整体。产业体系的发展演进是产业分工不断深化,产业要素、产业结构和产业功能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是各产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就现代产业体系而言,它主要包括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几个方面。其中,实体经济是主体、是根本,其它几个方面都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具体地讲,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实体经济离不开金融,金融更离不开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离开金融就等于失去了灵魂,而金融离开了实体经济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则进一步促进金融发展。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现代金融的发展,离开科技创新都寸步难行,而人力资源则为其他几个方面,特别是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这就是现代产业体系构成的四大要素和内在逻辑关系。

  就实体经济而言,它又是由工业、农业和部分服务业构成的。其中,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典型产业。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制造业的产业体系。制造业是众多制造业行业和企业构成的,它通过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形成内在的有机联系,从而构成不同层次的经济运行或产业体系。所谓价值链,它是相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的,是企业内部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的价值创造活动,它是一种价值生成机制,是一个动态过程;价值链从创造价值的地位和功能划分,可分为基本增值活动和辅助增值活动。在一定情况下,价值链也可以通过供应链延伸到企业外部去。但从总体上看,价值链主要是企业内部的问题,呈点状。价值链是供应链产生的前提,供应链是价值链运行的必然结果和延伸。所谓供应链,它是企业之间由于供求关系形成的链条连接,它是对多个企业而言的。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可以构建自身的供应链,但中小型企业一般很难构建自身的供应链。供应链来自于物流范畴,一般是指跨企业的物流管理。在空间布局上,供应链是属于企业之间的问题,它由一条或多条线构成。供应链是产业链的基础,产业链是供应链的综合与发展。所谓产业链,它是各产业内部基于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形成的产业链条,它是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体结构。产业链一般由一个龙头企业和链条上的诸多企业构成。产业链属于区域经济问题,在空间上呈网状或面状。产业链是产业体系的载体和组成部分,产业体系是众多产业链的交叉和融合发展。各大产业体系的总和,就构成一国的国民经济体系。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原创性科学研究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包括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就与实体经济发展联系比较密切的技术创新而言,从狭义上来说,它主要是指生产技术创新。如生产工艺的改进,作业过程的优化等。从广义上讲,技术创新还应包括新产品的开发、设计等产品创新。生产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具有密切联系,也有一定区别。生产技术创新可能会带来但又不一定必然带来产品创新,产品创新可能需要但又未必一定需要生产技术创新。我们通常所说的技术创新,实际上是一种广义上的技术创新,它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技术、工艺和新产品开发;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专利、知识产权和协同创新等。其中,协同创新主要是指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的协同,其他则是创新对象的创新。如我国高速铁路技术的创新,就经历了归核(通过业务的整合确定核心业务,即实现归核化)、借力强核(即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造核(创造自己的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和扩核(把拥有的核心技术扩大运用到相关领域)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就包括了生产技术和产品的全方位创新。

  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这里所说的创新,除技术创新外,还应包括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从一定意义讲,制度创新也是一种管理创新。现阶段,我国的经济体制和企业制度正处在转轨时期,把以体制机制转换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从管理创新中分离出来具有重要意义。从内容上看,上述三大创新既有一定的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最近,管理学界有人提出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我认为,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今天,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融合在一起的,很难说谁更重要。没有管理创新进行科学的组织,技术创新就很难实现,而没有技术创新作为支撑,管理创新同样很难实现。同时,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又都需要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作保障。

  科技创新与整个经济活动,特别是实体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金融是指货币资金的融通,融通的方式是信用,融通的机构是银行和其他各种金融机构。现代金融体系主要包括组织体系,即金融部门(包括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运行体系(包括融资模式和公司治理体系)和监管体系。现代金融运行的主要任务是为实体经济服务,而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关键是要建立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体制机制,这种体制机制的核心就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利益机制。如果为实体经济服务取得的收益与单纯从事金融活动甚至金融炒作取得的收益相差甚远,那谁还愿意为实体经济服务呢?现代金融监管的主要任务是规避和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要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实体经济服务和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现代金融运行和监管的两大任务,而要完成好这两大任务,关键还是要依靠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和加快发展。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中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如何管好用好人力资源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产业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都离不开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必须抓好培养开发、使用配置和考核激励几个环节。在这几个环节,当前都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在培养环节,存在着导向、结构、素质、能力等问题;在使用配置环节存在着学非所用、人才积压和短缺并存、流动障碍和无序流动、市场化配置程度低等问题,考核和激励环节存在绩效考核不科学、收入分配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完善等等。这些问题也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创新管理加以解决。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则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经济体制的本质是资源配置方式,有什么样的资源配置方式,就形成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并产生相应的政府职能,以解决经济学要回答的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以及为谁而生产等一些根本问题。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又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同时还存在着市场失灵,这就需要通过发挥政府职能加以纠正和弥补。长期以来,由于投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市场的盲目性、滞后性不仅没能得到及时矫正,反而与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的非理性行为迭加起来,从而造成了供给结构不合理和供给机制不灵活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只有通过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加以解决。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可以使供给侧的市场机制更加健全,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使政府职能在供给侧得到更好发挥。在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市场机制和政府职能的完美结合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上述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就构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容。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做好的几项工作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紧紧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即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而展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按照“十九大”的部署,现阶段需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转换供给机制,这也正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前面曾经提到,实体经济是由工业、农业和部分服务业构成的。其中,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典型产业。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围绕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建设制造强国,一方面要通过产业政策的有效实施,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跨国制造业骨干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配套发展。另一方面还要扶持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引导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培育一批大企业的“配套专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运用辨证的思维和方法,按照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完善产业链的要求,深入开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工作,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以增强由龙头企业带动的整个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竞争力,促进我国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当前,我国的制造业正在由传统制造向服务型制造发展,出现了智能化生产、大规模定制等新型的生产经营模式。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制造业还将由服务型制造向共享型制造发展。这种共享型制造将通过互联网技术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由生产过程的共享走向产品使用过程的共享。我国实体经济,特别使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也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过程。同时,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又必将大大加快我国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要进行科技创新,又要进行经济体制和经济管理创新。就科技创新而言,它本身就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时它又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加快科技创新,关键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同时要明确创新的方向和重要内容,加大创新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倡导创新文化,完善激励机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在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要内容上,要按照“十九大”的部署,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进而建成强大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民经济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必须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现代化农业相适应的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分配体系。首先,要运用现代产权制度,创新农业财产和资本组织形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并实行与经营形式相适应的分配制度,为建设现代化农业体系奠定基础。其次,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以及农业与工业和服务业等其他产业的有机衔接。第三,要以发展生态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养殖、旅游、餐饮等产业,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有机衔接。

  (四)实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不充分。实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关键。“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这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也是新时代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通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纳入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之中,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解决好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和区域经济的产业布局问题。通过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促进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和产业衔接,通过区域内部的产业协调发展和区域之间的产业联接,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项重要原则。

  (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方面和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谓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市场能否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取决于政府发挥什么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因此,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归根结底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最终又表现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首先要确保市场机制健全和运行有效,同时要发挥好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矫正市场配置资源产生的盲目性和滞后性的作用;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首先要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同时要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完善产权制度,实现产权有效激励,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1+N”的顶层设计和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实施和扩大国务院国资委提出的十个方面的改革试点,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扎扎实实推向深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涉及到国有资本运营和监管等诸多问题,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抓好三个环节的工作,即一,以管资本为主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建立健全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实现企业出资人财产权和法人财产权分开(任何人的财产一旦投入企业就变成企业的法人财产);二、按照分类(商业一类、商业二类、公益类)改革的要求,对不同类别的企业实行不同的股权结构,以实现企业股权结构的科学化、合理化;三、根据不同股权结构的要求,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股权结构决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体系,实现企业法人财产权与经营权分开以及有效制衡和效率的统一。

  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和自由流动,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要按照“十九大”的部署,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要加快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加强市场监管。特别是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同时,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税收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现代化经济体系,必然是一个开放系统。既要对外开放,更要对内开放。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的开放具有明显的新时代特征。这种新时代特征可概括为,以推进贸易强国建设为目标,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与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必须进一步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实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必须进一步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通过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种全面开放的新特点新格局,必将把我国开放提升到一个新水平,进一步加快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形成。

(责编:任一林、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