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霞
2019年01月21日09:3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春节临近,不少单位开始组织开展慰问老党员、困难群众活动。深入基层,关怀老党员、困难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传达组织的关爱、传递党的温暖的重要方式。因此,各单位各部门必须把这项工作做细做实,让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然而,据相关媒体反映,近年来一些走访慰问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领导在慰问过程中,“来去匆匆”,只是到慰问对象家里“走走”“看看”“拍照留痕”;有的慰问单位虽然给慰问对象送来米、面、油等慰问品,但是和老百姓说不上几句话,存在“慰”多“问”少、只“慰”不“问”的问题;也有的慰问人员“走访”不“走心”,慰问方式简单机械,甚至模式化,说几句提前准备的问候语、祝福语就算完成任务。如此一来,慰问走访变了味,“走访”变成了“走场”,不仅使慰问的效果大打折扣,也容易使慰问变成“套路”,陷入“形式主义”。
一些走访慰问之所以给人留下“走形式”“走过场”的印象,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讲,是慰问者思想上出了问题,没有充分认识到走访慰问的重要性。因此,笔者认为,走访慰问要发挥实效,就必须从走访慰问的领导干部身上入手,从“慰”“问”“做”三个层面发力,做到“三个必须”。
必须坚持带着感情“慰”。一些走访慰问活动之所以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首先是因为领导干部在慰问过程中缺乏对慰问对象的真感情。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在慰问之前,提前了解慰问对象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话可说。在走访中,要放低身段、放低姿态,“和老百姓同坐一条板凳”,平等对话交流;把慰问对象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主动关怀,亲切问候,切莫“身到心不到”。另外,要注重科学制定走访慰问计划,留出与老党员、困难群众深入交流的时间,避免出现“赶场子”的现象。
必须坚持带着耐心“问”。的确,米、面、油、棉衣和棉被等慰问品能够起到“雪中送炭”的效果,缓解个别家庭的一时之困,但是慰问活动,不能止于“慰”,还要努力在“问”上下功夫。领导干部在和慰问对象交流中,要耐心答疑解惑,仔细询问有什么现实困难和心里诉求。尤其针对困难群众,要面对面、心贴心的听听他们的“苦水”和“牢骚话”,在给予其安慰和关怀的基础上,深入了解致贫的原因,帮助他们想想脱贫致富的思路等。
必须坚持带着责任“做”。走访慰问不能简单地“一慰了事”“一问了之”,而是要解决老党员、困难群众反映的问题。通过送政策、送信息、送岗位、送技能、送项目等方式,给慰问对象既送去“温暖”,又开出“良方”;既及时“输血”,又增强“造血”能力,让走访慰问取得扎实成效。另外,还要注重加强和慰问对象的日常联系,通过回访关心其问题解决情况,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毕竟慰问、服务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能局限于节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