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莫让“痕迹管理”加重基层负担

段官敬

2019年01月14日09:1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日,有村支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抱怨,现在最烦的就是“痕迹管理”,村委会7人,其中4名大学生主要负责整材料,一年用坏2台打印机,甚至有时弄材料到很晚,有人直接在材料堆上睡着了。从该村支书口中可知,个别“痕迹管理”在某种程度上给基层造成困扰,值得深思和警惕。

提到村干部,通常首先想到的是打赤脚、戴草帽、甩膀子的“泥腿子”形象。而围着打印机、“A4”纸团团转的“画风”,实在令人“辣眼”。现实生活中,拍照、归档、整理、打印、装订、编册等等,都是“痕迹管理”的常规动作和必经程序,导致少数基层干部走户串巷拉家常、田间地头话桑麻的时间“不够用”,久之酿成“不问民声问材料”的形式主义。不得不说,如此“痕迹管理”少些也罢。

“凡事皆有度,过犹而不及”。按理,适当的“痕迹管理”能真实反映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客观情况,有利激发基层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况且,部分有价值的工作档案需要归纳存档、长期保存。可知,“痕迹管理”终极目的在于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然过多泛滥的“痕迹管理”,令基层陷入“为了留痕而留痕”的泥淖,反而在实干中抓铁留痕少了、奋斗中踏石留印少了,岂不是适得其反、舍本逐末。

当然,个别“痕迹管理”被“带跑偏”,与部分上级部门“官僚主义”做派不无关联。试想,本应深入前线、进到现场的检查、调研、考察等,倘若爱惜“鞋子”、保重“身体”,双脚不愿沾泥土、身子不想接地气,那么只能依靠“坐办公室看、靠车轮子转”的方式,等基层干部送“痕迹”上门,同时关起门来搞“管理”。自然而然,“管理”指令越来越多、“痕迹”操作就愈演愈烈。

俗话说,“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乡村基层受“人少事多”的现实状况和客观条件掣肘,“白加黑”“晴加雨”“5+2”已是工作常态。一旦“痕迹管理”泛滥的歪风邪气肆意吹向基层,掀起形式主义和务虚主义旋涡,无疑给基层徒增烦恼、加重负担。既影响基层地方工作作风,又损害党员干部队伍形象,也不利于党执政大厦基石的稳固。

中共中央办公厅曾印发《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改进督查检查考核办法,必要的记录、台账要看,但主要看工作实绩,不能一味要求基层填表格报材料,不能简单以留痕多少评判工作好坏”。足见,“痕迹管理”需辩证理性看待、坚持适度原则。督查检查考核是指挥棒,刮什么样的“检查风”、就下什么样的“工作雨”。因此,防止“痕迹管理”被“玩坏”加重基层负担,还须从治理“督查检查考核”源头始。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成实”。精致的“痕迹”终究只是好看的形式主义,基层干部存在的意义,是敢当表率、积极作为带领地方百姓勤劳发家、发展致富。因而,莫让“痕迹管理”加重基层负担,为基层干部解压松绑,让其甩开膀子、轻松上阵,朝着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实干方向走去。

(责编:任一林、谢磊)
相关专题
· 清风时评
· 网评精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